被一本《万历十五年》俘虏的“高育良”,到底是本怎样的🤔
之前有看过一部影视作品《人民的名义》,在剧中有一部被反复提到的书——《万历十五年》,不禁产生了疑问,遂找到了这本书,不禁想要一窥其中让人着迷的妙笔生花之处。
我觉得这本《万历十五年》是高育良迈向成功的开始,也亦是他堕落的引子,更是最终击溃他的终极武器。
(文人、才子甚至于教授,有一股子气——始终清高,有清贵之感,类似于清流。高育良此人真的很符合这种气质,即使到了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感觉有一种风骨在这种演绎之中,呵呵)
翻开本书,一大通长篇大论,充满着小结、总结以及回顾,在我看来,这充其量只是个人之看法,当不得真,做不得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缩影,并不能统一论之,需分开时间、分开朝代、分开制度来看,扯远了,忠奸善恶智愚清浊,哪有这么简单的论之呢。
万历皇帝从乖巧到叛逆,长期不上朝缘由何在?
万历皇帝前十年靠张居正,后三十八年靠天意?
万历皇帝为何长期不理政,却还能屹立不倒?
明亡于万历乎?始亡于嘉靖乎?
这对祖孙可谓是话题多多,能说的清吗?!
历史奇妙就奇妙在——它是由无数轮回组成,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恰恰正是最富戏剧性的内容。(万历较之他祖父——嘉靖与其比之则有共同性,有其野心却无其魄力和手段,可惜可叹)
握手言和、台下踢脚、相互攻击、权谋妥协、一其始终,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仍颂之为人公平正直,但斗争永远都是无从与闻的,暗藏于伏案之下,潜藏于黑暗之中。
在这本书中,有一段描述非常的深刻:
这里面不管判断什么,都可以把“道德”作为武器,看不惯谁,谁要办谁,有时候罪名找不到,不好处理怎么办,——那就从道德层面上做文章,论是非,得出一句总结“形式高于一切、道德高于一切”!
张居正、海瑞、戚继光、万历皇帝等历史中的任务在这本书中一一登场,仿佛在亲历他们的处境、他们的苦恼,他们的梦想,他们的野心,他们的无奈。
海瑞,清官,直臣也,民众心目中的英雄,政府的廉洁形象的“形象大使”,话语总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在我看来,海瑞嘛其实也是当时的一颗钉子,既妖表彰他,又不希望大家都学习他,辞不得,留不得,办不得,因为这很“打脸”。
历史中真的有这样子的例子,就好比将自己的“正直”做一次赌博,做一次投资,失败了,大不了被贬,大不了被杀;成功了,一代功臣,弄不好还来个万古流芳哩,从全篇来看,海瑞大概率不是这样子的,但是难保其他人不会有这样子的想法和做法吧。
讪君卖直,这个词也是从这本书中习得,学来的,以前从来没想到过这种事情,历史书把每个人都贴上了标签。
忠臣乎?奸臣乎?谁未可知,谁与评说?
罢了罢了,谁也不是省油的灯,省油的等找就油尽灯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