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免费
我的
广场
关注
书友20241022189242
我搞到了新卡牌!你觉得如何?
被大佬们团宠后我野翻了
现言
·连载
·166万字
·爽文
·总裁
加书架
11-02 03:33
晒晒我的Q阅卡牌
暂无回复,赶快抢沙发吧
更多热帖推荐
像这样的,老子一共有七个!
碙州——宋端宗在广东湛江一荒岛驾崩。
我也悟到了,人总说做人要分得清黑白,做人做事也要泾渭分明,但是,你见到的有时也不一定是真的,黑与白自然难以理清,就让他顺其自然,让他自相缠绕自行其道吧,不纠结反而会更轻松
推荐小说呀!荒文了,求求求求,推荐小说呀…荒文了!求求求求
探照灯好书9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发布(中),“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9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新晨》杂志 翻译 | 人文社科 | 人文哲思 《书写还有未来吗?》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著 朱恬骅 译 东方出版中心 2024年9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徐列(资深媒体人,《南方人物周刊》创始人) 历史始于书写的发明。如果书写的艺术将沦入遗忘,或者,如果它将屈从于画面制造,那么,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就会终结。 如果一个人检查某些美索不达米亚的瓦片,他可以看到,书写的原初目的是促进对图像(image)的破译。那些瓦片包含了用圆柱形印章印在上面的一些图像和用一支铁笔刻上去的“楔形”符号。“楔形”符号形成了线,它们明显意指与之相伴的图像。它们“解释”“说明”“讲述”图像。 人们会问,为什么六千年前,人们要努力用概念的世界取代想象的世界,为什么书写被发明出来。人们还会问,当下,因为一种“新的图像文明” (读图时代和视频垄断),书写似乎正日薄⻄山。但回答是:在今天,通过文本的帮助去解释图像依然是有用的。 本书是1987问世的一部前瞻性著作,作者弗卢塞尔提出,在文字排列的意义上,书写并没有未来,现在通过书写传递的一切、以及许多无法通过书写传递的东⻄,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以记录和传递。为了在跨越千年的文本和实践中找到共同点,弗卢塞尔回顾了最早的书写形式以及相关的书写实践,并展望了目前正在进行的文本数字化。 在弗卢塞尔看来,尽管与数字媒体相比,写作有其局限性,但它是历史意识、进步观念和批判性探究的基础,虽然文本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最终可能会变得多余,但写作艺术不会就此消失,而是会演变成新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以]尤瓦尔·赫拉利 著 林俊宏 译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先见 2024年9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本书是因《人类简史》而红极一时的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第四本书,延续着作者的一贯思路,从信息的角度反观人类,但增加了AI等方面的思考,这是此前未涉及的内容。 赫拉利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冲出原有生态位,关键在于说谎的能力。谎言赋予人类前进的动力,使其空前团结起来,主动掌控命运。当然,说谎常会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诸如理想、信仰、未来、永恒等,它们无一例外,都编造出一个“过去—现在—将来”的图景,暗示只要了解过去,就能把握现在,从而创造未来。但说谎毕竟是说谎,并非真实的知识。 在赫拉利看来,这些说谎的技术创造出来的一切,都是信息,而信息的产生仰赖于人脑,它高度精密、复杂,但古代中国人,乃至其他文明中的人,都坚信信息不是智慧,他们认为智慧源于心,而非脑,智慧可将人类带向更高处,信息则不行。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脑出现了,在它的帮助下,彻底压倒了心。 今天能说谎的不再只有人脑,还有电脑。在过去的数十万年间,人类的大脑重量不断增加,已达物理极限,而电脑的增长却没有物理极限,它会不断膨胀,虽然它是否会拥有自由意志,仍是未知数,但毫无疑问,电脑的加入肯定会彻底改变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而从历史看,每次连接方式的改变不仅意味着提升,也意味着巨大的灾难,人文世界日益边缘化,生活失去目标,灵魂成了笑话,个体正日益被工具化——是人创造了连接,可连接的权力正在日益扩张,个体反而被它奴役。赫拉利希望通过梳理既往连接方式变化后的一次次悲剧,发出警世危言。 翻译 | 人文社科 | 艺术 《当代艺术:1970年代之后》 [英]布兰登·泰勒 著 赵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海蓝(前腾讯文化编辑) 《当代艺术:1970年代之后》是关于当代艺术的一部百科全书,覆盖绘画、雕塑、行为艺术、建筑、数码影像等领域,串起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反殖民主义、反消费主义等思潮,深刻、详细、全面,脉络清晰。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诸多当代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层面,更深入揭示了他们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关系,涉及波伏娃、列维-斯特劳斯、弗洛伊德、拉康等思想者内容,视野之宽广远胜同类作品。读完此书,读者会明白为何艺术是反叛的产物、自由的产物。 翻译 | 人文社科 | 城市史 《海洋女王:里斯本的历史》 [英]巴里·哈顿 著 马雅 张崇静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2024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里斯本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可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里斯本先后被摩尔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征服过,作为葡萄牙的第一大城市和首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斯本找不到存在感——当时的葡萄牙是欧洲边缘,耕地少,无矿产,里斯本以贫穷著称。 1755年,里斯本遭遇了欧洲历史上最强的地震,2/3建筑倒塌,一场燃烧了6天的大火差点将里斯本彻底抹去,沙滩都被烧成了玻璃。正如本书所写:“土、水、火:感觉就像是上帝的愤怒,就像《旧约》中那样。”为了吃上一口饭,人们纷纷从里斯本踏上海上冒险之旅,只有1/3的人还能活着回到欧洲,当时帆船的设计寿命只有3年,但一般会用6年。里斯本人甘愿冒风险,有一种内在的豪迈与粗犷,如今这已成为里斯本城市性格的一部分。海洋也给了里斯本以回馈——全盛时,葡萄牙领土面积达1040万平方公里,成为海洋帝国,而里斯本自然也就成了“海洋女王”。 本书作者在里斯本生活了30年,他善于从细节中去描摹里斯本,这个城市充满了吵闹、混乱和自负,却有无可替代的魅力。在作者看来,里斯本的光线便与众不同,除了强烈的阳光外,夜晚还有绚烂的灯光。里斯本的街道尤其迷人,特别是当你雨天走在上面,这种小路是对古罗马的致敬,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中国的澳门、安哥拉的罗安达等地,都能看到这种小路。然而,葡萄牙作为曾经的全球贩奴第一大国,里斯本的很多街道都是奴隶铺成的,就在这些血泪铺成小路上,许多历史人物曾经走过,他们深刻地影响了今天的生活。 在本书作者看来,里斯本的一切都让人不如意,但我们所经历的人生,乃至这个世界,都不完美,不完美的东西总是更让人心旷神怡,所以人们会爱上里斯本。
我给卡牌做了升级!你觉得如何?
天下资本公司苦腾达久已 就跟 列强无不怀念大清一样
yy一下,看这主角的日常比月入三万的过得还爽,可以代入yy一下。虽然我也不知道那种级别的真实情况。但yy一下,嘿嘿
说起年限,我想到了一个百年王者,万年称雄,十万年废物的魂兽,暗金恐爪熊,原著说,百年能当万年,初入万年媲美封号斗罗,但四十万年只相当于98级的玄老(原著斗二潇潇拿第三环旁白说的)。原著设定万年相当于魂王,三万年(魂帝),五万年(魂圣),八万年(魂斗罗),十万年(普通斗罗91-95),二十万年(96),三十万年(97),四十万(98)五十万以上(99极限)。这后期废物熊,魂王打封号斗罗,封号斗罗也只能打同阶斗罗
探照灯好书9月十大中外文学佳作发布(下),“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9月十大中外文学佳作,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新晨》杂志 中文原创 | 散文集 《庄稼人》 黄孝纪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4年7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羿含(阅读推广人) 著名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用12年时间,以家乡八公分村为文学样本创作了10本书计150万字,今年7月出版的《庄稼人》是其最新的作品。也许,只有不断地书写,才能缓解黄孝纪的“乡愁”。怀着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深情与眷念,他继续用文字保留乡土记忆,为故乡也为乡邻立传。《庄稼人》分四辑:“事众生”“制百器”“促生产”“参天地”,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简洁质朴的语言,白描不失细腻的笔法,传神地勾勒出上世纪七十初、八十年代末,故乡八公分的三十八位“职人”“匠人”“民俗艺术家”群像,包括接生娘、郎中、媒婆、裁缝,木匠、棕匠、砻匠、篾匠,队长、记工员、保管员,皮影师、收魂人、地仙、仙婆娘……一幅真实无比的乡村人物风俗画卷就此徐徐展开,一个个有温度的人物呼之欲出,南方乡村民俗与传统文化在黄孝纪笔下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感谢作者的书写,为后人留存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无数珍贵的文史资料。 翻译 | 戏剧 《普利策戏剧奖剧作家作品集》(五种) [美]山姆·谢泼德 等 著 孙冬 等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4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五位美国当代重要剧作家共十二部代表剧作,涵盖“美国梦”与经济体制、家庭与代际关系、房地产与金融、性别与权力、战争与宗教、贫困与残疾等重要议题;既有早已进入美国戏剧名人堂的经典剧作家山姆·谢泼德、长期活跃于美国戏剧影视行业的大卫·马梅特,也有已成为文坛中坚力量的巴基斯坦裔作家阿亚德·阿赫塔尔、两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黑人女作家林恩·诺蒂奇,以及波兰裔新锐剧作家马蒂娜·迈欧克。这些剧作家及其作品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了美国的社会景观和美国戏剧的发展历程,更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性别、阶级、种族的人各自的困境与挣扎,以及普通人应对生活的勇气与智慧。普利策戏剧奖是美国的主流戏剧大奖,评选标准注重剧本的文学性,以及剧作对人性、社会现状的洞察与刻画,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尤金·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等获奖作品,都是经久不衰的戏剧经典。 翻译 | 小说 安妮·埃尔诺作品集·第三辑(六本) (《事件》《迷失》《空衣橱》《外部日记》《真正的归宿: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被冻住的女人》) [法]安妮·埃尔诺 著 甘露 袁筱一 张洁 高方 黄荭 曹冬雪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9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这套书共6本,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的作品,其中《空衣橱》是她的首部作品,记录了她早年故事,这本书确立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并让她名声鹊起,至今仍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之一。《事件》讲述了作家年轻时意外怀孕,出于羞耻感,她不得不去找地下医院流产,差点因此丧命,这个故事被改编成电影《正发生》,赢得了金狮奖;《迷失》记录了作家与一位年轻的已婚男子长达一年半的交往过程,他们在爱和欲中沉醉,但始终没搞清其分界线在哪里;《外部日记》记录了作家搬入新城后,对既往记忆丧失的愤怒,她不得不重新审视周边的一切,以将其编入自己的经历中;《被冻住的女人》回溯了作家还是个小女孩时,性别意识成熟的过程,其中充满禁忌和迷茫;《真正的归宿》则是作家接受采访时留下的文字稿,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坦率的反思。 这些作品多以自传方式写成,体现了安妮·埃尔诺独特的文风:故事简单,文笔优美,情感铺陈充分,在坦率中蕴含了无限的复杂。安妮·埃尔诺总是以自己为解剖对象,呈现出个体在时代中的种种挣扎。当我们以为她已写尽,无法再呈现出新意时,她却总能找到新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激情。安妮·埃尔诺的创作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读者领略到写作还有那些可能,我们该如何审视自己,当我们被“必须如此”“从来如此”之类规定性所包围时,该以怎样的犀利,打破它们的封印。 翻译 | 世界文学评论 《文学发明:人类需要文学的25个“科学证明”》 [美]安格斯·弗莱彻 著 郭澍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 未读·文艺家 2024年7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萧三郎(阅读推广人,原《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 一本外国人写的类似文学词典一样的好书,阐述了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到今天最重要的25项文学发明,展示了古往今来的作家是如何完成写作技术突破。从荷马、莎士比亚、《诗经》、《哈姆雷特》,到《权力的游戏》《我的天才女友》,这些重要的文学发明在经典文学、影视、漫画、游戏中至今长盛不衰。 曹雪芹科举失败,竟然看了一本禁书《庄子》,从中得到了梦的启示,开始撰写自己的红楼之梦。他在幽暗书房角落里这项发明,作为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后来收获了一个直白但恰好体现了其新颖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小说”。此书对中国文学的描述,竟然从庄子之梦,写到《红楼梦》,并一起阐述了四大名著作为小说的创造性,有外国人写中文经典的陌生感,这种描述未必准确,但给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文学的一种新视角,更是一种难得的惊喜。此书可以看成是经典与流行的文学鉴赏课,也是文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一本文学速读指南。 翻译 | 访谈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8》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陈新宇 等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24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晖(诗人、作家) 这个系列可谓是每本必看,总有几句话戳到。这次读第八辑,先读了比利.怀尔德的部分,挺短,都是大白话,比如:一个优秀的编剧相当于一个诗人,只不过是一个像手艺人那样谋篇布局的诗人,他得有能力分辨出第三幕出了什么差错。接着,他又说,如果在第三幕发现了问题,他必定知道要从第一幕寻找问题的根源。这些话都很普通,但常识往往很难。还比如,安东尼.伯吉斯,他也是著名的“毒舌”,他对另外一个“毒舌”纳博科夫的评价是:他不配为乔伊斯脱鞋。尽管我认为伯吉斯不配为纳博科夫脱鞋,但是这句话我还是感到很爽。本书还有一个关于写作的比喻,是马丁.艾米斯讲的:一个句子,你要是没有准备好跟它共进退,那就不要写下来。
在印度打仗就是这么神奇
探照灯好书9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发布(下),“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9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新晨》杂志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美]大卫·格雷伯 [英]大卫·温格罗 著 张帆 张雨欣 译 九州出版社·后浪 2024年6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单小海(诗人、投资人) 重写大历史是人文学者的典型冲动——尤其在赫拉利《人类简史》获得始料未及的“成功”之后。 而在大卫·格雷伯和大卫·温格罗看来,要重写人类历史,首先要回到基点,重新探讨初民社会的真实面目。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观告诉我们,人类原初处于卢梭所谓“自然状态”;之后从渔猎采集向农业社会过渡;农业带来富余,富余引发了阶层分化;城邦、国家机器随之产生——这一叙事的主要分歧在于对历史的道德评价:堕落?(卢梭)还是进步?(霍布斯)——而这些所谓的共识和规律,喻示了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 现在,《人类新史》说,这是神话。 这两位考古学者/人类学者,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无非是要说服我们,人类早期社会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本自具足”,具备充足的多样性、自由和创造性。只要我们从这个原点出发,就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勇气,走出楚门的世界,迎向更公正的未来。 坦率地说,《人类新史》并不好读,并不仅仅因为它对传统认知的挑战。今天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已经退踞学术舞台的边缘,作者津津乐道的各种考古新知,以及北美的几个原住民社群的叙事重建,都已经远离了大众的知识视野——无论是因纽特人的随季节变化的社会结构,还是温达特人坎迪亚洪克通过对欧洲社会的批评而将 “自由”、“平等”的原则启蒙了欧洲的思想界。凡此种种,乍一听拍案惊奇,读起来颇有道理,但合上书想想,还是心中嘀咕。用边缘反对中心,用个例推翻规律,这都是西方人文知识分子的惯用招数/优良传统,但要做到自圆其说并不容易。 《人类新史》说,人类历史是在卢梭的针尖上建立起来的叙事模型,现在被两个大卫用针戳了几个孔洞,这座大厦会因此颓然倒塌吗? 翻译 | 人文社科 | 传记 《米兰讲稿:在巨人的肩膀上》 [意]翁贝托·埃科 著 文铮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年9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徐列(资深媒体人,《南方人物周刊》创始人) 2001年,埃科在米兰艺术节上第一场也是最具持久影响力的演讲的题目叫“在巨人的肩膀上”,收录在《米兰讲稿》的开篇。他把自己钟爱的“巨人与矮人”的意象解读为一种谦逊,知识形成于积累,我们之所以看得更远只因恰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是也赋予它进取的“傲慢”,每一个质疑既有理论、完成“弑父”的思想家,都是发现真理的参与者。他把这个源自中世纪的古老意象带入当代生活,引申到代际冲突,在极短的时间内,年轻人的某种时尚模范可能会令父亲们感到不快,但媒体传播的速度让它很快也被老年人接纳,顶多会冒些⻛险——在同样短暂的时间内又会被孩子们笑话。潮流更迭得如此之快,巨人和矮子仿佛交替出现,轮流坐在彼此的肩膀上,令人无所适从。 《米兰讲稿:在巨人的肩膀上》集结了埃科在2001年到2015年间为米兰艺术节撰写的专题文章,是埃科毕生思考和研究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2个章节,依次从“美”“丑”“悖论”“谎 言”等关键词出发,回顾其历史,讲述其演变。埃科以博学著称,他的研究和观察范围遍及文学与哲学,宗教与神话,大众媒体与广告,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就形式而言,本书可视为《美的历史》《丑的历史》姊妹篇,就内容来看,这本书是“埃 科遗赠给每位读者的礼物,它是我们通往当代世界的指南,也让我们始终不忘历史,让我们这些矮子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 [英]蒂莫西·C·W·布莱宁 著 李文君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 2024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传统欧洲向近代欧洲的转变历程。在王权时代,欧洲所有的艺术都是呈现型艺术,是为国王统治而服务的,当时欧洲人的客厅只用来居住,只有国王、贵族的客厅才能进行艺术展览和艺术表演,它们只有三个主题:赞美国王,赞美上帝,传达国王的命令。随着艺术商品化,大众市场崛起,议题更加丰富,从“赞美王权”转向“赞美理性”,对艺术的评论也许晚于对时政的评论,但前者肯定大大推涨了后者。 法国大革命时,人们闯入凡尔赛宫,惊讶地发现法王还活在“石化”的艺术氛围中,与大众艺术完全脱节。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大众艺术的背后推手是资本新贵,但本书作者认为,大众艺术很可能是一个“诺亚方舟”,各方势力都挤在上面。比如基础教育的普及、为大众艺术提供舞台、制定游戏规则等,都来自国家行为,没有这些支持,大众文化很难持续。 然而,大众文化意外地催生出Nationalism。在相当时期,人们以为Nationalism会随着社会进步而消失,毕竟它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多,且有偏狭和危险的一面:它在自我建构的同时,必排斥他者,靠指责别人的缺点来证明自己是天选之民,这很可能导向愚昧、仇恨和战争。可事实却是,Nationalism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走向,且大众文化越发达,彼此了解越多,反而会使其变得更强烈。回看近代欧洲史,其实相关的声音从一开始就有,也许是呈现型艺术的旧世界消失了,人们需要创造新舞台来延续它;也许是随着信仰边缘化,人们内心感到惶惑,需要创造新的偶像来替代;也许是得利者迷上了这个好用的工具,收获甚多,付出甚少——本书通过对大众艺术诞生、发展和壮大的历程,深读古今之变,帮助读者重勘现代世界的种种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