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的“伤疤效应”这些规章制度,很多时候是针对过去某个倒霉蛋犯的错而制定的。就好比,因为有个人上班迟到了一次,公司就出台了“迟到罚款”的规定;有人在办公室里吃零食弄脏了地毯,于是又有了“禁止在办公室吃零食”的禁令。
这些规定,就像给组织贴上了一块块“伤疤”,看着挺壮观,但真的有必要吗?“伤疤”带来的连锁反应这些“伤疤”(规章制度)不仅让组织变得僵硬,还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员工们每天上班就像在“地雷区”里小心翼翼地走,生怕一不小心触犯了哪条“伤疤”。结果呢,大家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东西,生怕一不小心就踩到“雷”,被扣上一顶“违反规定”的帽子。而且,这些“伤疤”还特别容易“感染”。一旦有了一个“伤疤”,就容易引发更多“伤疤”的出现。
比如,公司规定了“禁止在办公室吃零食”,结果发现有人偷偷在工位上吃东西,于是又加了一条“禁止在工位上吃东西”。这就好比,本来只是个小伤口,结果越贴越复杂,最后整个手臂都被“伤疤”覆盖了。“伤疤”要贴得精准。
1.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针对真正的问题,而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比如,如果只是个别员工迟到,可以先找他们单独沟通,而不是出台一个“迟到罚款”的规定。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不会让整个团队都感到被“集体惩罚”。
2. “伤疤”要定期检查,规章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定期检查这些“伤疤”是否还有用。如果发现某个规定已经过时了,或者根本就没起到作用,那就果断地把它撕掉。就像检查伤口一样,该拆线的时候就拆线,别让“伤疤”一直留在那里。
3. “伤疤”要少贴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疤”。组织管理者们要学会信任员工,相信他们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员工们犯了错,可以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而不是直接贴上“伤疤”。这样不仅能减少“伤疤”的数量,还能让员工们感受到被信任的温暖。
02-05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