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免费
我的
广场
关注
莲卿酒
一位寿元将近的老大圣携带极道帝兵而来
说好的上泰山派,你给我九龙拉棺
诸天无限
·连载
·29.7万字
·无敌流
·诸天流
加书架
11-06 09:56
暂无回复,赶快抢沙发吧
更多热帖推荐
有一本主角穿越火影 成为山中井野的书 家传秘术 心转身之术 心转神之术 心乱神之术 是什么书来着??? 有没有人知道啊
在国内搞信仰成神?我佩服你是条汉子!
横自渡是白切黑类型,感觉女主又傻又可爱😍,好爱这类型的文章
疯了,这章什么情况?作者喝多了写的?这是喝了多少啊?地点人名全写错,还错这么多处
在哪一章埋的伏笔?有人知道吗?
探照灯好书8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发布(中),“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8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新晨》杂志 翻译 | 人文社科 | 科普 《热爆了: 我们究竟能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英]马特·温宁 著 唐双捷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7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南极海冰加速融化,北冰洋夏季未来可能成为“无冰的海洋”,2024年或突破纪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令人产生生态焦虑的气候变化问题只能作为“令人沮丧的话题”来探讨?那可不一定。拥有喜剧演员与环境经济学家双重身份的马特·温宁就在其著作《热爆了:我们究竟能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中,将轻松的话语与严肃的气候变化话题结合起来,谈论如“我们要凉凉吗”“我们都能活在水下吗”“这鬼天气到底咋回事”“世界何日完结”“汽车真的糟透了吗”“我还能去度假吗”“我应该吃素吗”等问题,给予读者一种审视气候危机、生育子女以及生活种种的全新视角。 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读物,在这里,温宁以脱口秀的方式讲述科学研究,用一个个诙谐幽默的故事,带你穿梭于冰川与热浪之间,从亚马孙雨林的“雨林大侦探”到北极熊的“冰川逃亡记”,每个章节都让人忍俊不禁,阅后又不免陷入深思:是继续做一只“温水中的青蛙”,还是立即行动起来?当然,读完此书,我们已经有了正确的选择:从一点一滴做起,携手共建一个全新的低碳社会。 翻译 | 人文社科 | 科普 《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美]埃里克·坎德尔 著 喻柏雅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 2024年7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姚海军(《科幻世界》副总编辑) 市面上介绍神经与精神疾病的,要么是篇幅很长的专业教材,要么局限于单一病种,主要是为患者及其家人撰写的心理咨询和自助读物;本书则以短小精干的篇幅,涵盖了神经与精神疾病的主要病种,不仅让我们知道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各种疗法及其优势和不足,也很好地梳理了现代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的发展简史,介绍了当前精神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作者自己所做的研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篇幅不大,却有助于我们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 坎德尔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对大脑及其障碍的了解比之前所有世纪的合起来还多”,相信本书对所有读者来说,会是科学认识心理障碍的一本通、提升自身精神健康素养的必读书。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远西旅人: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 皇甫峥峥 著 汪林峰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6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读过郭嵩焘传者,难免移情,甚至发出“如果郭嵩焘的主张成主流,近代化转型将更顺利”之类的声音。如此兴叹者,实已堕入肤浅的二分法——将人物硬性划归保守”与“开放”的阵营中,善言“开放”者被贴上“时代先驱”“救世者”“明智”之类标签。但事实上,与林则徐、魏源、薛福成、曾纪泽、徐继畲等人一样,郭嵩焘既“开放”也“保守”,他们发出的“开放”之论,往往包含了具体的、情境性的含义,乃至个人误解。 比如郭嵩焘,雅爱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承其文野论,痛于清政府存在种种问题,误将西洋文明视为三代之风,这其实是一种基于保守思想而产生的误会,并未超越泛伦理主义的窠臼,难怪时人称郭嵩焘人格甚高,但识人不明。至于曾纪泽,作为外交官,在欧洲口碑甚佳,卸任时,竟撰《中国先睡后醒论》,成为笑谈,被划入“似开放实保守”序列,但事实上,曾纪泽谙熟洋务,他并未将《中国先睡后醒论》收入文集,甚至没在中文世界中发表,其主旨在吓阻,他清醒地意识到,当时欧洲人充满歧视和野心,不得不用“盘外招”对冲,这就落入“谈原则都是开放派,谈现实都是保守派”的窘境,理想与现实、战略与战术无法统一,实弱势者的无奈。 重勘晚清外交人物,多在此两难中挣扎,完全无法用保守、开放来简单概括。只有了解这些细节的折冲,才能对近代化的历程有更深入的思考。事实是,即令郭嵩焘独揽大权,大清依然会亡——几代人困于形格势禁,只能想象西方,而无深入了解的可能,粗线条的认知加上匆忙的实践,必致高风险,屡断屡错,终于颠覆。本书作者视角独特,呈现了专业学者的史观与史识,对于动辄感慨系之的粉丝而言,有开眼界、增思考之功。
玻璃窗外,花园枝蔓横生,破败阴沉,河水幽暗流淌,反射着点点星光,附近的房屋则纷纷透出温馨而暖和的辉芒。 一切安静到了极点,仿佛在迎接夜的来临。 五官单看都不算精致,但组合起来却异常美貌的特莉丝收回视线,快步走到衣帽架旁,取下了一件戴兜帽的黑色长袍。 她迅速穿上这件衣物,扣好纽扣,系紧腰带,翻过兜帽,让自身变成了一个刺客。特莉丝抬起右手,在脸前一抹,顿时使兜帽遮掩下的容颜变得朦胧与模糊。 紧接着,她伸手从腰间的暗袋里捻出一把闪烁荧光的粉末,配合着咒文洒在了自己身上。 特莉丝的身影开始一寸寸消失,轮廓线条仿佛铅笔所画,被橡皮擦彻底抹去。 完成了隐身的她无声无息离开了这间卧室,来到了对面的房间,推开了没加装护栏的窗户。 轻轻一跃,特莉丝站至窗台上,俯视着小楼后方的草坪,俯视着几乎融入了黑夜的铁栅栏,俯视着正悄然
我给卡牌做了升级!你觉得如何?
岳飞可没有愚忠,岳家军确实是让人忌惮的,韩信敢称韩家军吗?李靖同样不敢叫李家军,霍去病也没有带出霍家军。哪怕祖龙心胸开阔,王翦一门三将,他们也不敢称为王家军,这玩意就是找死呢。岳飞也算开了先河了,本来大宋的开国就不怎么光彩,害怕有人跟着学,一直以文驭武,他这个岳家军必定遭人忌惮。民间声望更不用提,岳家军军纪确实牛批, 这就更遭人忌惮了,反不反不重要,但确实有反的能力和声望,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忌惮的。当然也有可能换个皇帝,岳飞就不用自己组建军队了。
探照灯好书8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发布(上),“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8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新晨》杂志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经济学 《繁荣与衰退:中国市场经济(1000—1500)》 刘光临 著 李春圆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24年7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在“传统中国何时走向近世”这一议题上,向分两派:一是“唐宋革命论”,认为宋代商品经济发达,身份制解体,商税基本替代了人头税,民众可自由迁移,实已跨入近世,为全球最早;一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认为明清才出现全国市场,后来所见种种商业模式和社会结构,皆完形于明清。二者都承认中国古代出现了两次市场经济高潮,但两次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何都没取得结果,二者的不同是什么……凡此种种,语焉不详。 本书则提出新见:元朝至明初,皇权主导的管制经济崛起,导致市场经济大倒退。到朱元璋时,不仅人头税又成税收重点,且民众被套在各种户籍中,不得随意改变职业、居住地、身份等,易物交易卷土重来,普通农民基本不再需要货币——宋代农民拥有的货币量是明代中期农民的7—10倍。表面看,明初物价迅速稳定,甚至低至宋初水平,但农民生活水准只想当于宋代的50%。 朱元璋剑走偏锋,因宋代疆域小,尤其是南宋,有效管控面积有时只有260万平方公里,元朝数倍于此,明朝期望像元朝那样拥有强大的管理能力,足以支撑更复杂、更大型的任务,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明朝建立百年后,仍未能实现休养生息的目标,社会反而走向贫困化。 为逃避人头税,农民谎报户口,大量人口逃离土地,基层管理几近失控,到1500年,明朝已不得不从默许市场经济到承认市场经济,可在明朝的家法中,没有相应的管理工具,也无法为这些管理工具建立合法性,只能便宜行事,则政府税收增加有限,最终被外患、天灾、内乱、低效率、白银供给不足等拖垮。 本书最大优点在于研究方法上有突破,解决了史料不足的问题。作者通过对市场拥有货币量、人口密度等参数加以考量,以经济学专业知识反观历史,大大拓展了历史研究的想象力,在传统的忠奸论、草原与农耕冲突论、土地兼并论、小冰河期论等之外,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东南欧(1354—1804年)》 [匈]彼得·F. 休格 著 张萍 译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6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单小海(诗人、投资人)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奥斯曼帝国横亘欧亚,阻隔了东方西方的交易和交流,以至于欧洲不得不转向大西洋寻找通向财富之路。今天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这一说法不但有失偏颇,甚至有点颠倒因果。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和远洋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横跨大洋的低成本贸易成为主流。而随着新大陆被“发现”,人类拓展了自己的版图,地中海成为“内海”,意大利、土耳其在世界体系中沦为配角。伊斯坦布尔不可避免地从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变成了一个摇摇欲坠的旧堡垒。 传统帝国的转型何其艰难。二十世纪初,风雨飘摇的满清帝国、俄罗斯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无不分崩离析。奥斯曼土耳其作为多民族、多信仰的专制帝国,同样无法在民族主义的浪潮中得以幸免。幸运的是,青年军官凯末尔挺身而出。凯末尔上台后,自上而下成功推动了现代土耳其向世俗主义的转型,“共和、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世俗和改革主义”五大原则被写入了土耳其宪法。 但是真实的社会转型远比振臂一呼的革命艰难得多。强大的伊斯兰势力退守乡村和民间,静水流深。近些年来土耳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债务、通胀叠加,伊斯兰势力与民族主义合流,重新左右了土耳其的内政外交。尤其在埃尔多安上台后,更是加速了伊斯兰化的进程。他打出的“新奥斯曼主义”的旗子,致力于提升土耳其在前帝国版图内的影响力,主要手段无非是三板斧:投资、基建和经济援助,加强文化自信和输出,对地区事务积极参与甚至高度干预。这一政策迎合了国内民众的心理,赢得了一些穆斯林国家的欢迎,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土耳其“帝国回归”的警惕——“一个幽灵,奥斯曼帝国的幽灵,仍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空盘旋”。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 [英]沈艾娣 著 赵妍杰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理想国 2024年7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1793年夏,英国政府派往清朝的大使乔治·马戛尔尼远渡重洋,率使团抵达承德觐见乾隆帝。《翻译的危险》不仅写这次外交活动的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注意到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让他们的人生沉浮与使团出使交织在了一起,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就像本书副标题“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所提示的。 作者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是牛津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为牛津大学中国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北乡村、地方宗教与社会、清末以降的社会文化等,擅长将全球视野与微观史研究方法相结合。《梦醒子》《传教士的诅咒》《翻译的危险》是沈艾娣的“山西三部曲”。“翻译”在中国现代化的路线图上的意义应该被更充分地被揭示出来。这种揭示不只是沈艾娣类似《翻译的危险》的微观史,也应该有更长时段的“翻译”的中国现代史;不只是有历史著作,也应该有其他人文社科著作,包括文学。
送给有需要的朋友呀(想要关注),,求一本好看的年代文,最近书荒
所以后台是谁很明显 能进学校的都不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