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免费
我的
广场
关注
书友20230202761035
“天元”就是意味着平衡之意。
洪荒:我的分身不周山
仙侠
·连载
·77.4万字
·幕后流
·穿越
加书架
11-05 09:46
暂无回复,赶快抢沙发吧
更多热帖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风格续写·三国西晋篇,曹芳即位,司马懿被晋升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相当于现在的内阁总理兼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与曹爽各自统帅3000精兵守卫京都,并共同执掌朝政。很快,曹爽就对司马懿与自己平起平坐感到十分不爽,于是他拿出哄小孩儿的把戏,让小皇帝曹芳改封司马懿为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同时要求司马懿的奏疏不能直接发给皇上,而是先要经过自己。这相当于让自己成为了司马懿的顶头上司。而由于此时的曹芳还是个孩子,日常朝政的处理都交给了叔叔曹爽,所以很快曹爽就同意了自己的奏书。然而,曹爽的这个提议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反对并不是因为这个提议会打破魏国朝堂的政治平衡,而是因为不吉利。由于以前的大司马,都因为种种原因死在了工作岗位上,一个混到自然死亡的都没有。例如前任大司马曹休,因为孤军深入被东吴陆逊打的溃不成军,最终羞愤而死。所以,大臣们认为封司马懿大司马很不地道,于是曹爽改封司马懿为太傅,也就是皇帝的老师,是个正一品的虚衔儿。同时还给了他汉朝开国丞相萧何的待遇,进入皇宫大殿可以佩剑,还不用脱鞋,拜见皇帝时,可以慢慢的走,旁边的宦官只能喊出他的官位,不能说出他的名字。也就是常说的“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虽然都没啥实际用处,但好歹是个安慰。此时的司马懿还是想安安静静的当个好臣子,最后混个光荣退休。此后,司马懿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包括停修魏明帝曹叡时期的豪华宫殿,减少徭役,节约用度,鼓励农桑等等。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四月,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也就是诸葛亮的哥哥)率大军进攻柤中(今湖北南漳县西),东吴将军朱然帅军攻樊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市)。六月司马懿不顾暑热亲自帅兵收复以上失地,解了淮南之围。正始四年(公元243年)九月,司马懿再次率军击败诸葛恪,占领了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在此期间,司马懿还上奏修建广漕渠等水利工程,将黄河水引入汴河,并将曹魏东南部的大湖都连起来,用来灌溉淮北的农田,并亲自提拔了一个农家子弟邓艾。也就是后来屡战姜维,攻入成都,俘获了后主刘禅的邓士载。。。。。。。。(诸位喜欢历史的亲们大家好,本人非常喜欢历史,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重度粉丝,光听就听了7遍,怎奈再也找不到那种语言幽默、读着不累的正史小说了,所以决定模仿这种风格写一部,力虽不及,心向往之。在此也希望广大读者们多提意见,可以给我评论留言,如果大家喜欢这种风格,也可以关注我,鄙人决定25年立春开书,从西晋写到唐朝结束,到时候会通知大家,在此之前会在广场上发一些切片小段。。。,也期盼大家的关注和评论)
天下资本公司苦腾达久已 就跟 列强无不怀念大清一样
再想想薛仁贵兵败西海,在这个王朝没落的时候,仅限的军力能久离中央吗?
推荐小说呀!荒文了,求求求求,推荐小说呀…荒文了!求求求求
唐小三:我的蓝银草火免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肯定觉得有很大问题 但是问题就是唐三他他妈是个古代人还是一个以杀人为主的宗门养大的 就按古代人那些人来看 牺牲一个女儿来换取全家的利益简直太好不过了 尤其是这个女儿还能复活简直无成本获利啊 而且古代的赘婿确实大部分就跟买来的狗一样没地位的 人家小妾都是明媒正娶 赘婿大部分都是毫无地位可言的 而且跟霍雨浩很相似的一点就是 到死都没碰过自己老婆几次
这么说吧,所谓的君子完全是剧情需要,正常一个大势力的领导,实力可能不过关,但智商绝对在线,心黑手狠是必须的。看看诛仙的道玄就知道
探照灯好书9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发布(下),“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9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新晨》杂志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美]大卫·格雷伯 [英]大卫·温格罗 著 张帆 张雨欣 译 九州出版社·后浪 2024年6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单小海(诗人、投资人) 重写大历史是人文学者的典型冲动——尤其在赫拉利《人类简史》获得始料未及的“成功”之后。 而在大卫·格雷伯和大卫·温格罗看来,要重写人类历史,首先要回到基点,重新探讨初民社会的真实面目。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观告诉我们,人类原初处于卢梭所谓“自然状态”;之后从渔猎采集向农业社会过渡;农业带来富余,富余引发了阶层分化;城邦、国家机器随之产生——这一叙事的主要分歧在于对历史的道德评价:堕落?(卢梭)还是进步?(霍布斯)——而这些所谓的共识和规律,喻示了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 现在,《人类新史》说,这是神话。 这两位考古学者/人类学者,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无非是要说服我们,人类早期社会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本自具足”,具备充足的多样性、自由和创造性。只要我们从这个原点出发,就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勇气,走出楚门的世界,迎向更公正的未来。 坦率地说,《人类新史》并不好读,并不仅仅因为它对传统认知的挑战。今天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已经退踞学术舞台的边缘,作者津津乐道的各种考古新知,以及北美的几个原住民社群的叙事重建,都已经远离了大众的知识视野——无论是因纽特人的随季节变化的社会结构,还是温达特人坎迪亚洪克通过对欧洲社会的批评而将 “自由”、“平等”的原则启蒙了欧洲的思想界。凡此种种,乍一听拍案惊奇,读起来颇有道理,但合上书想想,还是心中嘀咕。用边缘反对中心,用个例推翻规律,这都是西方人文知识分子的惯用招数/优良传统,但要做到自圆其说并不容易。 《人类新史》说,人类历史是在卢梭的针尖上建立起来的叙事模型,现在被两个大卫用针戳了几个孔洞,这座大厦会因此颓然倒塌吗? 翻译 | 人文社科 | 传记 《米兰讲稿:在巨人的肩膀上》 [意]翁贝托·埃科 著 文铮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年9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徐列(资深媒体人,《南方人物周刊》创始人) 2001年,埃科在米兰艺术节上第一场也是最具持久影响力的演讲的题目叫“在巨人的肩膀上”,收录在《米兰讲稿》的开篇。他把自己钟爱的“巨人与矮人”的意象解读为一种谦逊,知识形成于积累,我们之所以看得更远只因恰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是也赋予它进取的“傲慢”,每一个质疑既有理论、完成“弑父”的思想家,都是发现真理的参与者。他把这个源自中世纪的古老意象带入当代生活,引申到代际冲突,在极短的时间内,年轻人的某种时尚模范可能会令父亲们感到不快,但媒体传播的速度让它很快也被老年人接纳,顶多会冒些⻛险——在同样短暂的时间内又会被孩子们笑话。潮流更迭得如此之快,巨人和矮子仿佛交替出现,轮流坐在彼此的肩膀上,令人无所适从。 《米兰讲稿:在巨人的肩膀上》集结了埃科在2001年到2015年间为米兰艺术节撰写的专题文章,是埃科毕生思考和研究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2个章节,依次从“美”“丑”“悖论”“谎 言”等关键词出发,回顾其历史,讲述其演变。埃科以博学著称,他的研究和观察范围遍及文学与哲学,宗教与神话,大众媒体与广告,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就形式而言,本书可视为《美的历史》《丑的历史》姊妹篇,就内容来看,这本书是“埃 科遗赠给每位读者的礼物,它是我们通往当代世界的指南,也让我们始终不忘历史,让我们这些矮子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权力的文化与文化的权力:旧制度下的欧洲(1660—1789)》 [英]蒂莫西·C·W·布莱宁 著 李文君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 2024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传统欧洲向近代欧洲的转变历程。在王权时代,欧洲所有的艺术都是呈现型艺术,是为国王统治而服务的,当时欧洲人的客厅只用来居住,只有国王、贵族的客厅才能进行艺术展览和艺术表演,它们只有三个主题:赞美国王,赞美上帝,传达国王的命令。随着艺术商品化,大众市场崛起,议题更加丰富,从“赞美王权”转向“赞美理性”,对艺术的评论也许晚于对时政的评论,但前者肯定大大推涨了后者。 法国大革命时,人们闯入凡尔赛宫,惊讶地发现法王还活在“石化”的艺术氛围中,与大众艺术完全脱节。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大众艺术的背后推手是资本新贵,但本书作者认为,大众艺术很可能是一个“诺亚方舟”,各方势力都挤在上面。比如基础教育的普及、为大众艺术提供舞台、制定游戏规则等,都来自国家行为,没有这些支持,大众文化很难持续。 然而,大众文化意外地催生出Nationalism。在相当时期,人们以为Nationalism会随着社会进步而消失,毕竟它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多,且有偏狭和危险的一面:它在自我建构的同时,必排斥他者,靠指责别人的缺点来证明自己是天选之民,这很可能导向愚昧、仇恨和战争。可事实却是,Nationalism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走向,且大众文化越发达,彼此了解越多,反而会使其变得更强烈。回看近代欧洲史,其实相关的声音从一开始就有,也许是呈现型艺术的旧世界消失了,人们需要创造新舞台来延续它;也许是随着信仰边缘化,人们内心感到惶惑,需要创造新的偶像来替代;也许是得利者迷上了这个好用的工具,收获甚多,付出甚少——本书通过对大众艺术诞生、发展和壮大的历程,深读古今之变,帮助读者重勘现代世界的种种异象。
话说西北部地区的哪里有什么?
我搞到了新卡牌!你觉得如何?
有没有大佬好心送个会员,好人一辈子平安发大财
探照灯好书9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发布(上),“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18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中外文学佳作、10本人文社科原创佳作、10本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4年9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新晨》杂志 翻译 | 人文社科 | 传记 《列维-斯特劳斯传:我们都是野蛮人》(上、下) [法]伊曼纽艾尔·卢瓦耶 著 俞俊 马莎 译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拜德雅 2024年6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单小海(诗人、投资人) 结构主义必然导向文化平等主义。一旦人类学家客观地看待自身和我们的原始部落兄弟,那么,他就不得不承认“普遍平等的真理”。荣格认为人类共享同一套无意识原型(集体无意识),而列维则认为人类心灵不存在普遍内容,而是具备同样的基本结构。“ 野蛮人的生活看起来简陋,但是他们同样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在混乱中创造了秩序”“。通过《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野性的思维》这几部经典著作,列维用高等文明最精致的工具,证明了原始部落的心理和文明人一样高超和精巧,从而证明了原始社会和高等文明的平等性——“结构”把原始社会和西方、把部落和纽约、把白人黑人和其他人种连接起来,让原始社会和弱势社群重新成为人类的一部分,让人类恢复了其整体中天然包含的多元性。 在列维手上,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学说、一面旗帜,而是一种探索的工具和方法论。他甚至雄心勃勃地要以此来改造和重建二战后的社会科学——一直以来,面对科学主义,所谓的社会学科始终有一种内在的自卑、紧张与焦虑。而列维相信,所有的社会学科都需要实验、需要验证、需要规范,才能建设成为真正的“硬科学”,而不是自外于科学主义的传统。结构主义,不仅仅是新生的人类学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所有人文学科的基本方法。 二战后西方学术的城头大旗变幻,尤其在后现代各种主义的喧嚣中,结构主义似乎显得安静且过时。但即使是他雄辩的学术对手也承认,结构主义已经永远地改变了艺术史、文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而列维除了以四册《神话学》巨著来实践和完善结构人类学的矩阵,也一直保持着对重大历史时刻的敏感,保持着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二战后,各国纷纷独立,列维说,我们大家都有权利要求同等的尊严,没有人应该洋洋得意地认为自己的文明优越于其他文明。晚年,他又对另外一种威胁忧心忡忡,他将之称为“卑躬屈膝的文化一致性”。列维和我们一起经历了被科技革命、经济紊乱、道德混淆、政治惰性和巨大空虚感所困住的21世纪,百岁高龄的他坚持用一种属于过去的精辟和优雅,念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关于同性婚姻、无性繁殖,关于批评的自由,关于某些当代艺术的毫无价值。在他的百年诞辰,在活着进入《七星文库》之际,他告诫我们,“人有责任去生活、去奋斗、去思考、去相信,最重要的是保持勇气。” 在这个意义上,列维·斯特劳斯还活着,穿过他炯炯的结构化透镜凝视着我们这万象迷离而又冲突不断的人间。 翻译 | 人文社科 | 历史 《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全两卷) [英]扎拉·斯坦纳 著 石志宏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24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这是一部异常厚重、详实的巨著。作者聚焦在1919年—1933年,欧洲从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未完全恢复过来,经历了短短10多年的和平,便又迅速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所谓理性、秩序、约束、平衡等,统统了成泡影,可一战后列强均积极投入了“世界秩序的重建”,参与者骄傲地认为,他们会亲手缔造永久和平,为什么结果却截然相反? 本书作者基于前人研究的丰厚积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欧洲体系,却未能完成重建。美国参战、苏联崛起,乃至德意志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奥斯曼帝国的崩溃,使欧洲格局大变,但各方提出的应对之策难以统一:列宁渴望“无赔款无割地的和平”,因为俄罗斯在一战后损失了在欧洲的1/4领土,以及40%的人民;威尔逊则提出十四点计划,重点在民族自决,固然充满正义感,激励了被压迫民族的独立,但也带来吊诡的结果,新独立的国家纷纷在自己内部进行了镇压;英法虽提出理性主张,但它们更关心如何让德国再也无法崛起,不惜使阴招;德国投降带有偶然性,因内部意见不统一,当局又采取不断拖延的手段,导致矛盾日益激化…… 那一代政治家普遍向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黄金时光”,以为回到过去就是最佳结果,但时光不会因怀旧情绪而倒流,它总会翻出全新的一页。从结果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新秩序不过是各说各话之下脆弱平衡,成了下一次战争前的休整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政府对民间资源的汲取能力,乃至整体控制能力大大加强,因此背上了更大责任。任何问题,人们都会想到政府解决,不愿在社会平台上去博弈,社会纷争变成政治纷争,而一个过于刚性的环境中,决策风险会大大增加。本书跳出国际政治的单一视角,从经济、市场、文化、社会等多角度,对这段历史予以综合、整体的观照,故本书以惊人的体量和多方面的卓识,给读者以全面滋养。 翻译 | 人文社科 | 回忆录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 [美]哈罗德·布鲁姆 著 李小钧 译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大方 2024年8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潘凯雄(评论家、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是文艺评论泰斗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重磅作品,阅读这部凝聚着他毕生阅读经验的“文学回忆录”,犹如跟随着他经历了一段从童年到晚年的精神之旅。读者从中可看到这位当代伟大的批评家从文学史、艺术史和思想史上的杰出灵魂中汲取养分的过程。一批西方经典作家作品诸如莎士比亚、华兹华斯、济慈、惠特曼、乔伊斯、普鲁斯特和托尔斯泰等等,他们自布鲁姆幼年时代就萦绕在他心头,也都在他之前的著作中论及过,但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对它们重新加以诠释,依然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