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山海经最新章节目录
上QQ阅读APP,阅读体验更流畅

第2章 卷一南山经

《南山经》由《南山一经》、《南山二经》、《南山三经》三部分组成,它记载了位于南方大地的三十九座山,以及以它们为中心的河流、动植物、矿物等的分布情况。这些山脉的走势是由西向东的,它们呈现出一种由内陆向海洋的递进态势。

为何《山海经》以南方为文字叙述的起始,而不是以现代人熟悉的北方中原地区?学者们推论说:在方位上,较为古老的地图一般按照“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来绘制,所以《山海经》先从南方开始是顺理成章的。

南山一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1),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2),其状如韭而青华(3),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gǔ)而黑理(4),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5)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xīng)狌(6),食之善走。丽麂(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7)疾。

【注释】

(1)招摇之山:即招摇山。之,作助词用,表示领属或者修饰的关系,无实义。《山海经》中,在介绍山川、树木等的时候,多采用这种方式。下文不另注。(2)焉:于之,于此。《山海经》中“焉”字有大量这类用法,下文不另注。(3)华:即“花”,同音同义。(4)榖:构树,树皮可以造纸。理:纹理。(5)禺:一种长尾猿猴。(6)狌狌:即猩猩。(7)瘕:腹中结块或长寄生虫的疾病。

【译文】

《南山经》的第一列山系是鹊山山系,它的第一座山是招摇山。招摇山屹立在西海岸边,山上桂树很多,金属矿物和玉石也很丰富。山中有种形状像韭菜、开着青花的草,人们称它为祝余,并拿它充饥解饿。山上还有一种树,形状像构树,纹理是黑色的,被称做迷榖。它开花时光华照耀四方,人们把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耳朵是白色。它能匍伏爬行,也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它被称为狌狌。吃了它的肉,人便能走得飞快。丽水从此山发源,向西流入大海。丽水中有种叫育沛的东西,人们佩带着它,腹部就不会生肿块。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niǔ)阳之山,其阳(1)多赤金(2),其阴多白金(3)。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4)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5),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ǐ)(6)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7)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8)。

【注释】

(1)其阳:指山脉面对阳光的一面,又称为山南;下一句中“其阴”指山脉背对阳光的一面,又称山北。《山海经》中“其阳”、“其阴”出现多次,下文不另注。(2)赤金:纯金或黄金。(3)白金:白银。这里指未经提炼的银矿石。(4)文:同“纹”,斑纹、花纹。(5)谣:歌唱。(6)虺:古书上所说的一种毒蛇。(7)判:劈开、分开。(8)为底:治愈脚上的老茧。为:治疗、治愈。底同“胝”。

【译文】

(即翼山)往东三百七十里,有一座杻阳山。杻阳山山南盛产黄金,山北则盛产白银。杻阳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叫鹿蜀,它白头红尾,外形像马一样,身上的斑纹像老虎。鹿蜀的吼声像人唱歌。穿戴上它的毛皮,人们将多子多孙。怪水从此山发源,向东流入宪翼水。怪水中有不少暗红色的旋龟,它们的形状像普通乌龟,却又长着鸟头、蛇尾。这种旋龟的叫声像劈木头时的响声,佩带上它,人的耳朵将会不聋,同时也能治愈脚底的老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1)。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gǔ)(2)。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海注于即翼之泽(3)。其中多赤鱬(rú),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4)。

【注释】

(1)雘:可作为颜料的矿物。(2)蛊:古代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叫蛊,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此处指施展巫术等蛊害别人。(3)泽:湖泊。(4)疥:即疥癣、疥疮,一种皮肤病,由疥虫寄生而引起,令人痛痒难忍。

【译文】

(基山)往东三百里,有一座山叫青丘山。此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则多出产青雘。青丘山中活动着一种九尾野兽,它的形状像狐狸,吼声像婴儿哭喊,这种动物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人将不会受到蛊毒的侵害。青丘山中还栖息着一种禽鸟,人们称其为灌灌,它的外形如斑鸠,而叫声像是人在斥骂。把灌灌的羽毛插在身上,人就不会受到迷惑。英水从此山发源,向南流入即翼泽。即翼泽里生长着叫声像鸳鸯的赤鱬,它形状像鱼,却又长着人的面孔。吃了它的肉,人便不长疥疮。

南次二经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jǔ)山,西临流黄,北望诸(pí),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1)。有兽焉,其状如豚(2),有距(3),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xiàn)(4)则其县多土功(5)。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6),其音如痹(7),其名曰(zhū)鸟,其名自号(8)也,见(xiàn)则其县多放士(9)。

【注释】

(1)丹粟:粟米一样的丹砂。(2)豚:猪,此处指小猪。(3)距:雄鸡等跖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此处指鸡爪。(4)见:与“现”同音同义,指出现。(5)土功:土木工程。(6)鸱:一种常见的凶猛鸟类,别名很多,如鹞子、鹞鹰、老鹰、鸢鹰等。人手:这里并不是指它长着人手,而是指它的脚爪有蹼,像人手那样。(7)痹:闷,气闷。(8)其名自号:叫声像是在呼叫自己的名字。(9)放士:文臣士子被流放。

【译文】

《南次二经》里的第一座山,人们称之为柜山。柜山西边临近流黄,向北可以望见诸山,向东可以望见长右山。(也有学者认为“望”是“接近”的意思。下文多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采取较为普遍的翻译。)英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南流入赤水,英水中蕴含着很多白色玉石,还有很多粟粒般大小的丹砂。柜山中活动着一种野兽,它的外形像小猪,但又长着一双鸡爪,它叫的声音如同狗叫,人们称它为狸力。哪个地方出现狸力,哪里就一定会有繁多的水土工程。柜山中还栖息着一种鸟,它的外形像鹞鹰,但又长着人手一样的爪子。它啼叫的声音如同痹鸣,人们称它为鸟。鸟的鸣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里就一定会有众多的文士被流放。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1)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2),见则郡县大水(3)。

【注释】

(1)禺:猿猴的一种。(2)吟:呻吟。(3)大水:发大水,引起大水灾。

【译文】

(柜山)往东南四百五十里,是长右山,没有花草树木,但此处多水。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却长着四只耳朵,人们叫它长右,它的叫声如同人在呻吟。长右在任何郡县一旦出现,那儿就会发生洪水灾害。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1),东望诸(p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zhì),是食人(2)。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cǐ)鱼(3)。

【注释】

(1)具区:学者考证为如今江苏省境内的太湖。(2)是食人:吃人。“是”在此处可以不译,它的作用是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3)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近海的鱼类,头长,体扁。也有人认为它的读音为zī。

【译文】

(句余山)再往东五百里,坐落着浮玉山。从浮玉山上向北望,能看见具区泽;向东望,能看见诸水。浮玉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老虎,却长着牛的尾巴。它的叫声如同狗叫,人们称它为彘,是能吃人的。苕水从这座山的北麓发源,向北流入具区泽。苕水中生长着很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会(kuài)稽(jī)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fū)石(1)。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jú)(2)。

【注释】

(1)砆:“玞”的通假字,指质地、色泽像玉的一种石头。(2)湨:湨河,古水名,这条河在今河南省境内。

【译文】

(成山)再往东五百里,有座山叫会稽山。会稽山呈四方形,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玉石,而山下则盛产砆石。勺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湨河。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1),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2)。

【注释】

(1)博石:一种用来博子的石头。博:古代的一种棋戏。(2)次:临时驻扎和住宿。

【译文】

(鹿吴山)再往东五百里,有座山叫漆吴山。漆吴山中没有花草树木,它盛产可以用作棋子的博石,但不出产玉石。漆吴山位于东海之滨,远远望去,这座山就如同一大片丘陵。这座山上有光影闪烁,忽明忽暗,那里应当是太阳停歇之处。

南次三经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sì)(1),多象。有鸟焉,其状如(jiāo)(2)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qú)如,其鸣自号也。泿(yín)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3),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4),可以已(5)痔(zhì)(6)。

【注释】

(1)犀:哺乳动物,形状大略像牛,有角生在鼻子上。产于印度一带的犀牛品类,只生一只角;产于非洲的品类,则有两只角。古代中国人认为犀牛是一种灵兽,它的角可用作名贵药材,因而大肆杀戮,现在中国境内犀牛已经灭绝。兕:雌性的犀牛。(2):一种鸟类,像野鸭子。(3)虎蛟:传说为龙的一种。(4)肿:即“痈”,中医指恶性脓疮。(5)已:治疗、治理。(6)痔:痔疮。

【译文】

(天虞山)往东五百里,坐落着祷过山,祷过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则生活着大量犀、兕,还有不少大象。这座山中生活着一种禽鸟,它外形像,但却长着白色的脑袋,生着三只脚,长着和人相似的脸,人们称它为瞿如。这种鸟叫起来时,那声音就是在叫它自己的名字。泿水从这座山发源后,向南流入大海。泿水中生活着一种虎蛟,它长得像普通的鱼,但却生着一条蛇状的尾巴,它鸣叫起来的声音如同鸳鸯的叫声。吃了虎蛟的肉,人就不会生痈肿一类的疾病,还可以治愈痔疮。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1),名曰凤凰,首文(2)曰德,翼(3)文曰义,背文曰礼,膺(yīng)(4)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注释】

(1)采:即“彩”,色彩。(2)首文:头上的花纹。(3)翼:翅膀。(4)膺:胸部、胸膛。

【译文】

(祷过山)再往东五百里,坐落着丹穴山。丹穴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丹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渤海。丹穴山中栖息着一种鸟,形状像普通的鸡,全身上下长着五彩羽毛,人们称它为凤凰。凤凰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的形状,翅膀上的花纹是“义(義)”字的形状,背部的花纹是“礼(禮)”字的形状,胸部的花纹是“仁”字的形状,腹部的花纹则是“信”字的形状。凤凰从大自然中寻觅食物维生,它常常一边歌唱一边舞蹈。它一旦出现的话,天下就会安泰和平。

【阅读延伸】

这一条简短的文字寄托着上古先民希望天下安宁的浓重而美好的愿望,而这个愿望的载体就是“凤凰”。

《山海经》里不止一次提到了凤凰,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这一条,学者们考证《西次二经》中的“鸾鸟”也是凤凰。另外,有些人还推测说《大荒南经》中的“黄鸟”其实也是凤凰。

凤凰能给古人们带来安宁,所以人们歌颂它。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文献中描写凤凰的篇章,不胜枚举。人们图绘它在庙堂,雕刻它于金玉,歌颂它,崇拜它,不厌其烦。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一条巨龙,这是我们的共识,但我们中国也可算是一个“凤凰之国”。

没有人见过凤凰,现代科学也没有考证出存在这么一种动物。不少学者认为它只是一种图腾而已。也有学者认为它是被设想出的一种神鸟,一种被民众们赋予了良好愿望的神鸟。他们说:凤凰身上带有“德”、“义”、“礼”、“仁”、“信”,这些都是人类社会才有的概念。这是《山海经》的记述者们盼着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他们希望这些美好的品德、有这些美好品德的人出现在人世间,从而使得天下太平。我们认可这种观点。

《山海经》的记述者希望有美好品德的是哪些人呢: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是那些弱小的被统治阶级,还是社会中的所有成员?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1)。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2)。有鸟焉,其状如枭(xiāo)(3),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yóng),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1)火:野火。按现代科学考证,富含磷矿等容易自燃的矿物的山区,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此外,有些山区林木遭雷击,也容易出现起火现象。(2)条风:东北风。自:从。是:这里、这儿。(3)枭:猫头鹰,古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孝的鸟儿,它会吃掉自己的母亲。这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其实猫头鹰是一种益鸟,它捉吃田鼠、蛇等。

【译文】

(鸡山)再往东四百里,有一座山叫令丘山。令丘山上不生长花草树木,但常有野火出现。令丘山的南边有一条峡谷,人们叫它中谷,东北风就是从这里吹出来的。山谷中(或令丘山中)栖息着一种禽鸟,外形像猫头鹰,却长着一副人脸、四只眼睛,而且它还有耳朵,人们叫它颙。颙鸣叫起来的声音,就如同在叫自己的名字。颙不吉利,它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旱灾。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有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1)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凰、鹓(yuān)雏(2)。

【注释】

(1)辄:立刻、马上。(2)鹓雏:在传说中,鹓、凤、鸾等都是瑞鸟。

【译文】

(禺稿山)往东五百八十里,坐落着南禺山。南禺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则有多处水流。南禺山中有一个洞穴,水流出不久就会再流入洞穴。夏天的时候这个洞穴水便流出,到了冬天就闭塞不通。佐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南流入大海,佐水流经的地方有凤凰和鹓雏栖息。

佚名
作家的话
去QQ阅读支持我
还可在评论区与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