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决定健康

温度决定健康最新章节目录
上QQ阅读APP,阅读体验更流畅

第2章 爱身体:需读懂它的寒热暗号 (1)

1、看体质,辨阴阳

生活中,有的人被称作是“急脾气”,有的人则是“慢性子”;有人穿得再多也感觉冷,有人穿得少得不能再少了,但还是热得出汗;有些女性总是面色红润,有些女性则无论怎么补养都还是“黄脸婆”;同坐在一间办公室里吹空调,有的人就觉得很凉爽,有的人竟会马上感冒;同样吃了火锅,有的人吃得那叫一个畅快,有的人回家后脸上就起痘……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的体质各不相同。不同的遗传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体质,也就造就了不同的身体反应。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正处在三十而立之年,因为在政府某部门工作,所以工作算不上十分累。按理说,他现在正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好时候,可是他整天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工作也没有激情。而且说起话来声音很低弱,讲一会儿话就会感到上气不接下气。一天,我约他去打保龄球。一到球馆,我的兴致就高涨起来,每一球都打得很棒。可我一回身,看到他坐在一边喘粗气,我便上前询问情况。他说他常常感到身上没劲儿,打不起精神。

其实,我对这位朋友的身体情况十分了解。平时没啥大病,身体各机能也正常,可就是怕冷、怕热,怕风,很容易感冒。每到感冒多发季节,他都是不甘落后的。感冒后恢复得也比别人慢。事实上,这是因为他的体质属于典型的阴性体质。

中医前辈们根据阴阳学理论,将人体的体质划分为两种:一类体性偏热,是阳性体质;另一类体性偏寒,是阴性体质。那么什么是体质?体质是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中医理论认为,阳属于上升的、活跃的。它在外奋勇完成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而阴则是下降的、静止的。它在内是阳的“加油站”,为身体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

茫茫宇宙虽变化莫测,但万物皆可以阴阳论之。如:男为阳、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为阳、足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阴阳平衡是人体的最高境界,如果偏阴或偏阳就会产生疾病,阴阳两安,则天下无事。

中医诊病,最先要做的就是辨明阴阳,查清盈亏,然后调和均匀。例如同是胃病,如果因为受寒着凉,或吃了大量的生冷食品引起胃痛,表现为发病突然、喜欢可以暖胃的饮食、身体怕冷、舌苔色白,那么这就是胃受寒引起的,在治疗时,应选择温胃散寒的药物;如果表现为“烧心”,胃里就像有一团火,感到莫名其妙的烦躁,同时有烧灼感,就是胃热,一些苦寒清热的药物便可以出来抖抖威风了。

自己的体质自己测

1. 即使是冬天也喜欢喝冷饮。

2. 舌苔呈深红色。

3. 说话很快,发音清楚、准确。

4. 唾液分泌旺盛。

5. 手心长时间保持热暖状态。

6. 两颊颜色红润。

7. 经常不自觉地睁大眼睛。

8. 日常平均体温在36.3℃以上。

9. 坐姿不固定,身体总爱摇来摇去。

10. 骨架偏小,外表看起来比实际体重要瘦。

11. 小腿肌肉比较松,很容易被捏起来。

如果回答“是”的个数多于“否”,那么你有可能就是热性体质,反之则是寒性体质。“是”的个数越多,体质越偏于热性体质;“否”的个数越多,体质就越偏于寒性。

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四肢容易冰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喜欢喝热饮,很少口渴。即使炎炎夏日,进入空调房间也会觉得不适,需要喝杯热茶或加件外套才会舒服。

由于体内阴阳失衡,阳虚寒性体质的人因为血液循环不好,易受寒冷、潮湿伤害,引起关节、肌肉等组织的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冒而且反复不愈;消化功能减退,易腹泻、水肿、夜间多尿;生殖系统功能减退,白带比较多、月经经常推迟而且多有血块,易导致不孕、不育。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易流汗,所以一般都不会有水肿问题,但很容易因饮食过量,而出现便秘的情形,大量的宿便积存就变成小肚腩。阴虚体质的人内分泌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易产生心动过速、失眠、焦虑、高血压、月经常提前来、小便量少而且颜色深黄。

而阴虚体质的人,则表现为体内营养物质不足,对全身的滋养功能减退而表现出“干燥”的特征:口渴,头发皮肤干枯起皱,尿少,便秘。而且还有虚热:四肢温热、怕热、舌苔多呈黄色、脸色红赤、情绪急躁。喜欢喝冷饮,进入冷气房间就备感舒适。

因此,当我们生病时,一定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2、发烧并非是坏事

曾经,有一位医科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他说:“老师,我们知道当身体出现发烧症状时,整个人都会感觉很难受,所以说发烧对身体是有负面影响的,对吗?”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因为发烧时感到难受,故而把发烧视为一件坏事。并且由于发烧是许多疾病的主要症状,所以人们习惯于把发热和患病划等号,并认为发热一定对身体不利。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发烧即发热,乃是人体抵御外界各种致病因子侵入的一种机体保护性反应。发烧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如病菌或病毒在人体内引起感染时,机体通过发热使新陈代谢功能增强,调动各种防御力量进行抵抗,如使血中白细胞增多,加强对病菌的吞噬作用;使肝脏的解毒能力增强等。同时,体温升高还能抑制某些致病因子在人体内的生长活力和致病能力。但体温过高机体的消耗增加,机体抵抗力降低,甚至会出现抽搐。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发热是人体防御能力的表现,它有利于进一步清除病原体,战胜疾病。另外,一些疾病引起的发热还有自己特殊的“热型”,识别热型,有助于医生对疾病的确诊。因此,不能笼统地认为发热都是坏事。

那么,日常生活中,人们针对发烧所造成的影响还有哪些误区呢。

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吗

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若高热持续较长时间,对人体可能造成损害。正因如此,人们往往认为热度越高,病情就越严重。其实,发热引起体温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尽然。例如:急性扁桃腺炎并不是严重的全身感染,极少有不发高热的例子;老年人患肺炎时,病情往往很严重,却不一定都会发热,有些患者甚至出现肢体冰冷,体温低于35℃的情况。

在儿科病房里,曾有一个体温只有38.3℃的孩子整日无精打采,但他比体温高达40℃,天天活蹦乱跳的孩子病得还厉害。由于发热是人体对抗侵入的致病因子的保护性反应。若机体进入严重衰竭状态,反应能力低下,则会该发热时不发热,该高热时只低热,甚至体温反而低于正常。因此,病人高热骤然下降,或体温偏低,并非好事。相反,小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较小的刺激会引起高热,这也是小儿很容易发热和高热的原因。这种高热并不代表病情严重。因此,病情的轻重,主要应看病人精神状态,而不能仅仅看体温的高低,以体温高低判断病情轻重。

发热就该用退热药吗

上面提到了,发热只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征象,而非疾病的本质。因为发热既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症状之一,又是人体在某些特殊生理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因此不能一见发热就用退热药或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可是有的人发热时只管退热却忽视本质,滥用退热药使健康产生许多弊端。一是可使病情出现假象,给医生诊断造成困难。因某些疾病的发热有自己的规律,出现一定的热型。未确诊之前滥用退热药会破坏其热型,掩盖其实质;二是用药不当会使病情加重,甚至病上添病。所以,出现发热在未确诊之前,自己不能随便应用退热药。

发烧需要多喝开水吗

说发烧会造成体内水分蒸发,那么当小孩或者大人发烧时,是否就要多喝些开水呢?我们知道,冬天时,我们的鼻子在呼气时,会喷出水气(水蒸气),呼气时又会吸入空气中的水份,身体里的水份含量达到标准,身体就不会“口渴”。而在冷气房中,水份被冷气机吸收掉后,空气较就会变得干燥,水份不够,我们就会感到口渴,想找水喝。另外运动过后,体内的水份由于消耗过量从而会感到口渴亦会找水喝。这些都是我们身体自然的反应,即取其所需也。

那么,当我们发烧时,我认为口渴想喝水就喝,不口渴、不想喝,就表示身体根本没有需要,就不必喝水,反不如煮碗热稀饭加点姜与冰糖,或喝杯热牛奶以增加体力,促使排汗退烧有效,比打点滴或多喝开水好千百倍。其实通过患者喝水的情况,还能够分辨出其属于哪一种病证。

发烧的患者若口渴而想喝凉冷水,乃有内热即火气或发炎,即可多喝开水以助降低体温,并不可用被子盖闷,否则会加重病情。发烧若想喝热汤,则为有内寒或内虚,即不可消炎退火而要温散以退烧,与口不渴同法治疗。了解发烧的原因,治疗分寒、热、虚、实。将热性发烧-伤风、暑、湿热当成伤寒的发烧治疗,才是造成抽筋、痉挛、脑烧坏的主因。

3、午后体温下降需警惕肺结核

前不久,一位多年不见的老邻居王大伯和他的儿子来到我家做客。一进门,我就发现王大伯苍老了许多,而他的儿子,也已经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从父子二人的脸上,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单纯地来做客的。

我与王大伯寒暄了一阵子,老爷子便严肃起来,说这次来是想请我帮个忙,给他儿子看看病。于是,我便问问具体情况。王大伯的儿子说,最近一段时间,他常常遇到了一桩怪事:每天,只要一到下午5点,他就会“准时”发烧,而且温度高达38℃。平时,他也经常感冒,但他并没在意,不是随便吃点药抗抗,就是干脆不理会,捱上十天半个月的也就好了。可是最近身体的情况让他心觉不妙,于是他便和父亲找到了我。

其实像王大伯儿子的情况,我在十多年前就接触过。所以当他描述完自己的情况后,我心里就多少有了结论,只是告诉他不用害怕,先到医院去拍个X光片,然后再说。当他们临离开时,王大伯偷偷拉住我,让我跟他说实话,于是我便告诉了他,他儿子得的可能是肺结核。

后来,他的检查结果出来了,从X光片上看,他的肺部纹理较深,而且出现了几个钙化点。医生告诉他,他不幸染上了肺结核,但幸运的是已经不治而愈,而“午后低热”和感冒不易痊愈却是肺结核留下的“纪念品”。

一听说自己曾经和恐怖的“肺痨”擦肩而过,王大伯的儿子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但在后怕之余也有些纳闷:为什么得了肺结核就会“午后低热”?为什么自己的病能够不治而愈?

从中医理论上来说,中医将午后低热为主症的癌热归为“内伤发热”,由气阴两虚、痰瘀毒邪引起。其中以阴虚发热者为多见,表现为午后潮热,体温多在38.5℃以内。清晨会感觉较清爽,可到了午后手足就会有较热的感觉,而且伴有骨蒸劳热、烦躁盗汗、口干颧红等症状。此时,一般人会选择用一些消炎止痛、解热镇痛的药来退热,当时有效,但过后又多有反复。像王大伯的儿子就属于这种情况。

“午后低热”是典型表现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人数中居于第三位。绝大部分肺结核患者会出现“午后低热”现象。患者一般在下午发低烧,如果伴发结核胸膜炎,则发高烧。

这种现象是因为结核病菌侵犯人体后造成免疫力低下。通常人在上午的身体机能、免疫力较强,午后免疫水平出现减退,容易倦怠、发热。此外,人的体温会随着气温和代谢而出现轻微波动,一到下午,人的体温会随着气温升高而增高。

有些人染病后由于症状不明显、自身免疫功能强再加上身体摄入的营养充足,因而尚未觉察到身体有异就已自动痊愈,只是事后才在肺部发现有钙化点。但是像王大伯的儿子这种幸运儿只占全部患者的2%~3%。

城市人更容易感染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有效抗结核药物的问世和合理用药,肺结核曾一度得到明显的控制,只要在发病早期及时治疗,治愈率可达98%。

张继轩
作家的话
去QQ阅读支持我
还可在评论区与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