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10 19:11:59
大明皇帝走投无路,只能自挂东南枝,死前留下遗书:“诸臣误我,我非亡国之君,尔等皆是亡国之臣。”这个大明皇帝便是——朱允炆。伟大的航海家绕过了好望角,开辟了新航线,抵达文明古国,带回了那个国家的诸多技术和知识。这个航海家便是——郑和。深受帝国信任的信徒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发现了万有引力,写下了微积分。他被委以重任,力排众议推行金本位,奠定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这位虔诚的信徒便是——姚广孝。一生征战的皇帝骑着战马,建立了无敌炮兵军团,连续击败了五次反对帝国的各国联盟。他手指向高高的山峰,骑在一匹直立的烈马背上,翻越雪山的英姿,被画家记录下来,成了不朽的名作。这位皇帝便是——朱棣。被册封为太孙的朱瞻壑,说道:“我只不过是想环游世界,推行一下科学,大明朝怎么变成了现在这样!?”
版权:起点中文网
永乐七年。
九月。
浩浩荡荡的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一个样貌威严,面相方正的男人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海岸,心中有些惋惜。
这是他第三次主持下西洋的工程。
也是这次,没有了帝王的关心,也没有师傅的相送,稍微有些孤寂。
郑和想起不久前见到自己的兄长,对方感慨自己没有孩子,有些悲悯地想要将他的儿子送给自己。
或许是因为此,他也有些多愁善感了。
自己到底是一个阉人。
郑和自嘲一声,转而看向了自己的副手。
“这次准备的如何?”
副手王景弘是一个面目稍微刻薄,有些凶狠的太监,他的神情十分恭顺,说道:“这次我们一共有海舶四十八艘,两万七千多人,还有大量的马匹,足以完成这次的航行。”
郑和微微颔首,目光深沉。
心中有些叹息。
这次出海的重要目的就是“宣威”,那就必须解决南洋最后一个关卡。
锡兰山国的摄政王处于航道之间,征收过往货船的税,对于他们大明下西洋的朝贡贸易来说,十分的不好,这次必须给对方一个教训。
只是远途作战,而且还是在天竺……
“希望一切顺利。”
郑和只能在心里暗自祈祷。
正式出海之后,郑和开始巡视宝船的航行,还有处理各种海上事务。
一共四十八艘船组成的船队,大部分时候都会沿着海岸线航行,只有到了特别的补给站的时候,会稍微进行分开,去往不同的地方贸易。
不仅仅有大明礼部的官员,还有市舶司的官员,以及大明雇佣的色目人买办。
此外,还有部分南洋华人社区的商贩。
这些人都处于不同的船只上。
郑和所在的大宝船,应该算是旗舰,船员人数众多,而且空间巨大,同时有女性在这里生活,而且还负责承载外国的王公贵族。
一路巡查,郑和走入了天妃庙。
这是位于宝船中心处的庙宇,不少善于气象的官员还有航行经验丰富的水手都汇聚在这里。
虽然说是天妃庙,但里面的人信仰却十分杂糅。
既有相信佛法,也有相信道法,还有相信儒家,甚至还有信奉天方法的……
海上航行可不管什么“天圆地方”什么“宗教世界观”,出了错都是要死的,还是实事求是的好。
郑和才到天妃庙前的门口,就忍不住皱眉。
只见身穿明朝官服的钦天监官员、身穿寻常服饰的宦官、身披纸甲的军官、穿着胡服的色目人买办、身穿僧衣的和尚……
这些人此时全部聚在一起,正在和一个少年人说话。
那个少年人身穿简单的衣服,还戴着一顶草帽,手中拿着一件奇怪的仪器,那是一个巨大的圆筒,管的一端装上一片凸透镜,另一端固定一片凹透镜。
他举着这个奇怪的仪器望着天上,尔后忽然一笑,将这仪器递给旁边的官员。
“你现在再看。”
那个官员有些没好气地接过仪器,将眼睛放在一端,忍不住看向了天空。
映入眼帘的,是灰白的星球。
官员的手一松,那仪器差点摔到地上,好在少年人眼疾手快,接住了那奇怪的仪器。
“你也稍微珍惜一点,这可是我亲自去家里的琉璃厂烧出的透镜,可只有两台望远镜。”说着他环顾四周,除了大海,只有船只的硬帆。
“这大海上的,就算想要再制造一个,怕是也困难重重,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文观测可都依仗这台望远镜。”
此话一出,在场的众多学者纷纷对少年手中的望远镜投去了珍惜的目光。
那眼神宛如猫见到耗子。
郑和不动声色地拉了拉一个官员。
“公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费信回过神来,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说道:“这个成功自称是郭守敬学派的后人,精通天文推步学,还有钦天监皇甫仲和的举荐,他……一上来就给我们来了一个大的。”
郑和皱眉问道:“什么大的?”
费信倒吸一口凉气,指向远处天妃娘娘雕像下的木板,上面除了线条和图案,还有一行公式。
cos z = sinφ sinδ+ cosφ cosδ cos t
在这行公式之外,是大量使用阿拉伯数字和梵文符号,进行横着演算的数据。
郑和忍不住眯起眼,又看向了堆在一边的牵星板和天文观测的数据,沉默了许久,似是和旁边争吵起来的环境隔绝开来。
半晌之后,郑和深深地看向了费信。
“牵星术和他现在用的技术比如何?”
“牵星术已经是过去式了。”
费信只给出这句话,尔后小声补充道:“公公,这个人其实身份存在疑点,但是他的学问实在是……我们也是想着先将他诓到船上,之后的事情在海上再说。”
郑和抿着嘴,抬手阻止他继续说下去。
“你们过去将他请过来,记住且不可伤了他。”
郑和忽然大叫一声,让手下将甲板上举着望远镜的少年请了过来。
俯视这个只有十二、三岁的少年,郑和一阵恍惚,他没想过,只是见到这熟悉的样子,竟然就生出一些多余的情绪。
物是人非。
昨日仿佛近在眼前。
少年也在打量眼前的郑和。
这可是郑和。
这天下谁不知道郑和?
穿越到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小半年,今天终于见到了一个熟悉的人,少年的心情也有些小兴奋。
他还记得自己十岁的时候,阅读《西洋》之时的新奇之感。
当时就对郑和这个人有了印象。
忽悠一下,说不定这个郑和会和《西洋》里一样,跨过好望角,让世界线走向东方殖民的道路。
心里怀着这样的心思,正想要开口,郑和却先一步说话了。
“世子为何来此,难道不怕陛下责罚?”
少年愣了一下,疑惑道:“世子,什么是世子?”
郑和:“……”
一大一小的两人就在甲板上迎着海风,大眼瞪小眼起来。
……
南京城。
一群人马从大天界寺中出来,他们急匆匆地向着北方的北平而去,为首的和尚有着一双三角眼,不言不语间却有三分邪气。
他手持一卷草纸,上面写着大量的文字、符号、数字。
不同于明朝大部分文书的书写习惯,并非自上而下,自右到左的竖排,而是从左到右,从上而下的横排。
在这卷厚厚草纸的开篇,是三行无比潦草的字:
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而在这三行像是随意写下的潦草字迹之上。
在这张纸左上方,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公式————
f(x)dx=F(b)-F(a)
作者还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