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3 16:40:17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这注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弹性与无所不在的影响力。本书作者以开阔的思路,少迂腐气的论述,活泼生动的语言,独到有启发的观点,从中国传统内政、中国传统外交、农业与农民文化、商业与商人文化、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等六个方面入手,讲述了封建社会下中国历史在这六个方面的意识形态和存在的问题,并着重阐释了我们应从中引起的哪些反思。是一本轻松有趣、见解深刻的历史知识读物。
品牌:翎远华章
上架时间:2012-09-01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翎远华章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1.1.1夏政
夏朝(前2070-前160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开国领袖禹,末代君主桀,传17君,14世。
禹的位置,据说是禅让来的。这个可以信。原始部落首领的继承,还是可能具备一些民主制作风的。但也可以不信,动物界做个老大,都得经过穷拚呢。所以不妨有学者认定所谓的禅让乃是后人的附会,真实的情形却是“舜逼尧、禹逼舜”云云。还有学者认为,黄帝至尧还是母系社会,黄帝是个女的,而尧乃是母系氏族最后一位女领袖。舜时,社会向父系迈进。舜娶了尧的两个闺女,以女婿的身份摄政,岳父死后便踢走小舅子丹朱,自己做了革命接班人。孟子猜测说,舜跟小舅子丹珠避让过,但“诸侯朝觐者不之丹珠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珠而之舜,讴歌者不讴丹珠而讴之舜。”翻译成普通话,诸侯高干们不朝觐丹珠而朝见舜,上访的百姓不找丹珠而找舜,媒体记者们不报道丹朱而报道舜。总之,面对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或者三个代表什么的,舜就践位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舜老年的时候被逼远走他乡,史书说他南巡去了。但这样的南巡很可疑,总之,他儿子商均没有接任,他自己死于遥远的苍梧之野。尧的两个女儿,也就是舜的两个老婆娥皇、女英前往哭丧,哭出了湖南的斑竹(也叫湘妃竹),并且投湘水自杀——最高领导及其家属在历史之初就造出一系列死亡疑案。
禹即位后,立国号为夏,号称“天子”,但他表面上行的还是部落首领制,也就是一正一副,跟美国总统似的,正死副继。比如尧和舜、舜和禹,唯一的区别是,正的没死,副的就上了。
禹的政绩与政风直到如今,还被中国人所称颂。第一是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二是治水的过程中亲执耒锸,身先民众,辛苦劳作,指甲磨掉了,身上的汗毛也磨光了。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掰扯一下。
第一,禹治水的时候亲自上阵奋战在第一线。这个可以信。古代领袖们打仗都要带头往前冲呢,何况治个水。
第二,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内心乐意,而是被逼的。《史记·夏本纪》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看清了,禹是怕走爹(也有学者认为鲧是母,不是父)那条老路,才不敢回家的。
第三,有些传说很邪乎,说禹告别的是新婚的妻子,蜜月只度了四天云云。至于三过家门,更是比剧本的分节镜头还详细。第一次过,孩子刚出生,正哇哇哭呢,他都没有进去看一眼。第二次过,妻儿在门口,儿都会叫爹了,妻要求他回家歇歇脚,他说不了,接过孩子亲了亲,迈开大步走了。第三次过,孩子十多岁了,跑过来拉爹,说爹地辛苦了,爹地说为人民服务(也没人解释为啥孩子事隔十年会认识这个野男人并把他认作爹),然后爱抚地摸摸儿子的头,走了。这些故事很滑稽,这是人民领袖逗百姓玩儿呢,还是百姓逗自己玩儿呢?
第四,娶老婆、生孩子这些事,绝对不能按现在的家庭及夫妻关系去想像,那就大错了。按我老师郑慧生先生的研究(详见他的《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大禹和涂山氏当时处于对偶婚的第一阶段——望门居制(第二阶段是居妇家制)。这种婚姻包含的内容是:禹的配偶不只一个,涂山氏只是主妻,禹还有次妻,当然涂山氏也有次夫;禹和涂山氏没有自己的家,各自在自己的母族居住,双方只能于每旬的“辛壬癸甲”这四天在涂山族专门的“台桑”之地里野合(也有人把辛壬癸甲解读为辛日娶妻,甲日治水走。所以这词成了成语,意为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一心为公)。一句话,两个不是固定的两口子,更没有自己的小家,什么过家门而不入,人家的家门让他入吗?只有历史发展到对偶婚的第二阶段,居妇家制时,男人才可以住到丈母娘家里,跟现在的上门女婿差不多。
第五,不管真假吧,禹的这种精神也是人民领袖候选人或者有想法的人的境界,非人的境界。一般人犯不上跟着学。可惜,随着历史的演绎与统治者的教化,一般人也都学上了这一手。比如爹要死了,当兵的儿子坚决不回家;儿子烧坏了腿,当教师的妈坚决不下讲台。干嘛呢?离了你这个螺丝钉地球就要撞月球了吗?最近大运会的深圳交警孙震也闹了这么一出,出生两个月的孩子不幸夭折,他既不回家也不给领导说,领导得知后勒令他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回家,他坚决不干,说不想因没完成工作再留下一个遗憾。……确实不遗憾,之后被领导赏个“大运安保之星”。中国人怎么就活得越来越不像人了呢?
接着说禹。禹还开了一个不好的头,那就是革命接班人问题。按传统规则,皋陶是禹的接班人,但是皋陶没有等上,死了。然后又立一个益。问题是禹死后,益没有接着班,让禹的儿子启给拱了。有学者说,副首领接班时,一般要给正首领的儿子客气下,比如舜接班时就给尧的儿子丹朱客气过(事实上双方一点不客气,只不过丹朱拚不过舜罢了)。但是益跟禹的儿子启客气,却弄假成真,启不客气,直接上位了。益起而反对,被杀。有部落反对,启说“惟恭行天之罚”,他接班是老天爷的意思。
也许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禅让?杜撰它的人,是哄人玩儿呢?相信它的人,是哄自己玩儿呢?也许这些历史人物曾经有过那么一些禅让的意思,但表演的成分居多?也许大家都在抢权,成功者为了标榜自己的合法性,假借禅让之名,类似于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云云?总之,面对历史,我们要多个心眼,不能被某些政治传销集团忽悠来忽悠去的。而且自从启之后,历史舞台上的戏份越来越多,不是假借天命就是假借民意,其实他们心里贼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以有学者说,禹晚年纯粹是装着搞禅让,但他并不给益实权,相反,一味地培养儿子启的实力。他一死,启就先把益给消灭了,接着带军征讨反对他继位的有扈氏部落,却被有扈氏打败。于是,他换了个小样儿,严于律己啦,粗茶淡饭啦,选贤任能啦,爱民亲民啦,军民鱼水啦,很快,人民就被他忽悠晕了,认他作了大救星。启再次出兵,就一举攻灭了有扈氏。中国就这样进入了家天下时代。
既然天下是自家的,那么君王就可以随便了。启的生活作风也发生大改变,饮酒作乐啦,歌舞游猎啦,奢侈荒淫啦,贪污腐化啦(严格说来不叫贪污,都是自家的),一样都不少。
到了桀,更不像话了。第一,自比太阳:“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是否编过东方红太阳升的曲子叫百姓唱,不得而知。只知道百姓编了段子:“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第二,估计正是做太阳的缘故,阴阳相克,所以桀的灭亡与女人相关。小女人叫妹喜,喜欢听“裂缯之声”。缯乃丝绸,小女人喜欢这个,跟直接烧钱差不多。桀很宠爱小女人,当然随便她裂了。后来周朝的褒姒也爱这口。这些女人不简单。到了《红楼梦》里,晴雯只敢喜欢撕扇子,毕竟是丫环,大家二奶与国家二奶,还是有区别的。
灭夏者,乃商。是为中国历史第一次轮回。它告诉我们,开国领袖都是好的,不贪财不贪色,爱学习爱劳动。可是后面的接班人一窝不如一窝,不灭又待何?可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历史演绎了两千年,愣是解决不了。
1.1.2商政
商朝(前1600-前1046年),由汤传至纣。30王,17世。
汤的成功之处在于:第一,打出了讨有罪、除民害的义旗;第二,抹黑夏桀,骂其“牝鸡司晨”。这两刷子都很厉害。问题是后来的周也是这样对付商的。
关于商王之权,从外部看,商王乃是方国联盟的盟主。商王对其他方国首领具有支配权,有权征召他们入商任职,或封赐他们为候伯;有权向方国征取贡物,甚至对其首领有生杀之权。从内部看,商王的权力至高无上,他既是王国的首领,还是宗族的大族长,同时也是异姓宗族的君王,集王权、族权、政权于一身。商王自称“予一人”,强调王权至上。《尚书》中载有盘庚给臣民的训话,主体精神就是:我是你们的救世主,我是你们的大救星,你们都得听我的,不管是谁,犯错了都要刑罚,做好了有奖。至于国家治理得好不好,予一人负责!
这一切都表明,在国家政权形成的初期,或者说在源头上,中国就是专制政体。这是个不好的开头,或者说一条不太好的路径。似乎先天注定,中国既不会出现古代希腊那种城邦国家,更不会出现古代罗马那样的共和国度。这叫起点决定过程,或者说,起点决定终点。
商代的接班人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武乙之后,传子制才确立。
商汤以德取的天下,但是到纣的时候,德已玩完了,一根儿没剩。有学者给商纣平反,认为商纣所谓的荒淫无耻,大都是周给抹的,目的就是给自家的革命寻找合法性与合理性。不管怎么说吧,商纣的名声黑透了,漂白不易。据说婴儿时期就是个流氓:不上床,喜欢由两个漂亮的女奴抻着兽皮晃着睡;睡醒就咧着小嘴儿跟两个美女姐姐笑,笑得一脸灿烂;如果有人抱,必得美女才行,否则小家伙又是哭又是抓的……多么可爱的孩子,最后居然成了荒淫无耻的暴君,天天搂着妲己酒池肉林、男女裸逐,甚至烧烤活人、剖腹验孕的,你不over,老天爷都不答应。用周这边的话来讲,那是“吊民有罪,躬行天讨”。文王与武王两代人的努力下,商就over了。中国历史完成了第二次轮回。
1.1.3西周制度
西周(前1046-前771年),自武王传至幽王。13王,12代。
西周制度有三根重要支柱: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是王室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族又分为相对性的大宗和小宗,每个阶层各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周王自称天子,为天下之大宗。天子诸子除嫡长子以外皆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诸子除嫡长子外皆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分封制度简称封建,意即封邦建国。周灭商后,为了有效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姻亲贵族、功臣等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以内,实行有限的自治,可依例往下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往下分封士。各封国要服从王室的统治,负有向王室纳贡的义务和为王室出兵打仗、保卫王室的责任,礼乐征伐皆出自周王室。
关于井田制度,至如今研究结论不一。有人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实际中无法严格执行。一般的观点是,夏代已有井田,且分为公田和私田。按《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皆养公田。”这里所谓私田仅是相对性的,因为公田私田皆属国家所有,成员仅拥有私田的使用权,并且须以公田上的无偿劳动为前提条件。
西周的王权在商王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强化。周王又称天子,意即天帝之子。周人的观念中,宇宙中的最高主宰是天帝,而周王是天帝的使者,秉随天意君临天下,于是周王就成了天下共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西周从商亡的历史中看出了天命不常的意思。这里所谓的天命,本意是上天授命,商的灭亡让周人发现,所谓的上天授命并不长久。要想长久,还不如关注人事,俯察民情,以德治国,否则天命会发生转移。这一趋势,最终决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第一,真正的天命在人间,在人心。导致国人从此对天命没有真正的敬畏,也就是虚天命重人事,得民心者得天下。第二,任何人都可以假借天命造反。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而所谓的民心,也可以任由统治者炮制,百姓只有武力和权力下的驯服。
估计是后世的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墨两大显学的推崇——“主述尧舜,宪章文武”,所以周朝的文王与武王在历史上留下的全是美名。不过,总有浮出水面的子孙,西周后来出了两位著名的反面人物。第一位是周厉王,开创一个新罪名,叫“谤王”,导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从此成为中国优良传统之一。西周第二位反面人物,就是末代天子幽王了,跟所有的末代君主一样,只有更差,没有最差,所以幽王的故事很多,除了宠褒姒,让她听“裂缯之声”外,还加演了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等独创剧目。有时候我都想,这得多么有耐心的男人,才能爱女人爱到这等程度?可惜,历史认定他们都不是好人,当然,那些女人也都不是好人,妖精!搞得我们这些普通女人,平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个妖精!
1.1.4春秋风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又分作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我们先说春秋(前770-前476年)。
春秋时期的政治特色是:第一,王纲解纽,周天子降同诸侯;第二,大国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第三,诸侯们也是在春秋初期比较拽,到了中期,出现卿大夫专权的局面。第四,春秋晚期,卿大夫势衰,卿大夫的家臣们占了上风,历史进入陪臣执国命的时代。春秋还出现了诸多新生事物:第一,郡县制出现;第二,成文法出现;第三,世卿世禄制之余,出现了所谓的官僚制。
由于王纲解纽,周天子丧失了对诸侯的约束能力,所以诸侯之间谁也不挺谁。春秋初年,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大约有140多个,不管是诸侯国内部,还是诸侯国之间,都展开了争权夺利与攻伐掠夺。少数民族,也就是所谓的夷狄纷纷觊觎中原,连楚武王都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所以春秋的政治舞台上霸主迭兴,先后称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首霸,除了他个人的原因,还在于他任用管仲为相,搞了一系列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选贤任能,连公务员面试都有了。在人治的社会,会选人,会用人,就ok了。内政强大后,齐桓公对外也很有范儿。鉴于“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形势,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做出了近乎完美的仁义表演,帮助弱国打击来犯之夷狄,保护周室让大家承认其共主地位,一匡天下九合诸侯。
这么牛逼的霸主,却挡不住晚景的凄凉。虽有管仲的病榻论相,但囿于人性的弱点,齐桓公还是离不开易牙、竖刁(亦称竖貂)、开方等小人。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争位。桓公被小人们圈到了寝宫内,家属、群臣、侍卫统统不得探望,活活饿死,导致“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中国历史上,这种晚景凄凉的最高领导不少吧,都是不搞制度建设导致的。
春秋第二霸乃宋襄公。一提宋襄公,好多人会发出不屑的笑声。原因却是因了他的“仁”和“义”,毛泽东骂其为“蠢猪似的仁义道德”。
襄公做了很多中国人眼里的蠢事。最蠢的一件是,想凭借仁义做霸主。他学齐桓公的样子会盟诸侯,待通知下到楚国那里,楚王不愧是南蛮子,怒曰:“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结果大家都知道,楚王以兵车之会赴约,宋襄公按乘车之会前往,被人家给逮了。
楚国最后把襄公给放了,可襄公并没有吃堑长智,他依旧要仁义。宋楚两国的军队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决战:宋襄公的军队在岸边列好了阵势,楚军正在渡河。当楚军半渡之时,大司马公孙固说:“楚军兵力强,而我军人数少,因此我军应乘楚军还没渡过泓水时,就下总攻击令向楚军进行袭击”。襄公回说:“不,不能乘人之危”!当楚军渡河完毕,尚在列阵之时,公孙固又请求发令进击楚军,宋襄公还是说:“不,我不能乘人之危”。等到楚军列阵已毕,宋襄公方下令向楚军发起攻击,结果,宋襄公被射伤了大腿,大败而归。国人皆埋怨襄公的仁义,襄公分辨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这话翻译过来大致如下: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襄公死了,嘲笑声最大的是韩非子:“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庄子曰:“仁义者,先王之蘧庐,可以一宿,不可久住!”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淮南子》曰:“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看来,大家都知道仁义是什么东西,可惜就襄公不知道。
襄公所谓的仁义,是一种真正的贵族风度,这种风度与西方的骑士精神相类似。中世纪西方骑士们的游戏规则是:视荣誉胜过生命;不杀俘虏;不攻击妇女、儿童、老人、农民和教士等非战斗人员;不对毫无防备的骑士发动攻击,对方没有披挂整齐,也不能攻击;俘虏了骑士,要待如上宾,陪俘虏吃饭喝酒沐浴,等他的领主拿钱来赎……阎照祥先生在他的《英国贵族史》里谈到,西欧封建社会里,作战的主力是骑士,但由于这种骑士精神的存在,导致对手之间甚至有英雄惜英雄的情结,比如十二、十三世纪的战争中,骑士的死亡率总是不高。到了近代,1644年英国议会军首领克伦威尔领导了马斯顿荒原战役,双方共死亡4000人,竟被评为英国内战中最残酷的一次战争。襄公所追求的,就是这么一种境界。奈何,一切都随着国人的讥笑声宣布结束,像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满人为个发型在扬州宣布十日不封刀导致百万生灵一朝横死之类的屠杀则成为中国历史的常态。一句话,襄公之死,意味着仁义之死,意味着中国从此走向彻底假仁假义的时代。
春秋第三霸乃晋文公。晋文公就是那个带了以赵衰、狐偃等为首的智囊团在外流亡19年并终于打回去夺了王位的晋国公子重耳。重耳的那个时代,还是一个纷纷以干涉别国内政为荣的时代,所以重耳的流亡史,就是一部向境外“反华势力”寻求赞助的创业史。
重耳第一站是他姥姥家狄国。姥姥家对这个外孙还不错,给他一对少数民族(赤狄部族)少女。重耳自己要了一个(季隗),把另一个(叔隗)让给了智囊团重要成员之一赵衰。12年之后,重耳再次踏上流亡之路,临行前跟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之后见不到我,你就可以改嫁他人了。重耳够大方了,可是季隗说:说的那啥,二十五后我坟上的柏树都长多高了呢。算了吧,我等你。
重耳流亡的第二站是卫国。可惜卫文公无礼,不让他们进城,更无礼的是卫国五鹿的乡村野人(记住这地方在我们河南清丰县西北,要饭路过时注意点儿)。一行人饿得受不了了,就想给树下吃饭的野人讨些,野人却把一块土放到了他们碗里。重耳急了,拿开马鞭要抽人。赵衰说:这是黄土啊,我们应当拜受呢。看看,物质不够的情况下,人的精神就能发扬广大!
终于到了齐国,齐桓公厚礼,以宗族之女齐姜妻之,别给宝马二十乘。重耳感觉这小日子不错。齐桓公死,齐国内忧外患皆来。重耳却没有去意,智囊团受不了了:光你一个人爽了,我们呢?于是齐集桑树底下共谋回国大计,没成想被树上采桑的齐姜侍女听见(说来也怪,树上有人干活,一帮傻男人居然发现不了),回去密告齐姜。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五毛报密者了,当代同好可得引以为戒——齐姜立马把侍女杀掉,劝老公回晋。重耳说:日子过得多好,为什么要回呢?齐女说:你是公子,亲友团都把理想寄托到你身上了。你现在不思进取,贪恋女色,我都为你害羞。于是和赵衰合谋把重耳灌醉放到车上拉了出去,重耳醉醒后急得要杀人,他舅狐偃说:杀了我,能成全你,也是我的心愿。可怜天下舅父心,重耳只得从了。
一路又经过诸多国家。值得一提的是秦国。秦穆公派人把重耳一行招了来,一下子给了重耳五位老婆,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女儿怀嬴。怀嬴已经嫁过人了——在秦国做人质的晋国公子圉。公子圉乃重耳兄弟夷吾、现任晋国国王晋惠公的儿子,听说老爸有病,跑回家接班去了。夷吾的王位都是秦穆公扶植的,因为穆公是夷吾的亲姐夫。可是这父子两个都不够仁义,于是秦穆公准备赞助重耳。重耳不想接受,从父系来讲,他是公子圉的亲大爷,圉的爹是自己的弟,两人伙着一个亲爹晋献公;从母系来讲,他的母亲大狐姬与夷吾的母亲小狐姬是亲姐妹,都是晋献公老婆。但是智囊团告诉他:成大事不拘小节,只要秦国能把咱送回去当国君……。据说怀嬴长得很不咋地,倒是那四个陪嫁女一个比一个漂亮。重耳可能是想买椟还珠吧。还不成,就接受了怀嬴。也不知秦穆公投的这算干股还是湿股,反正做稳了老丈人,就有动力了。晋惠公死,公子圉即位,为晋怀公。秦穆公瞅瞅时机差不多了,就派兵护送新女婿回国。怀公跑了,被逮住杀掉。重耳即位为文公,把各处的老婆都接了回来,灰驴王子和他的公主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也许是十九年的“北漂”,造就了晋文公的霸业。众所周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使其“北漂”。登上王位的晋文公任贤能,举新政,抑强楚,会诸侯。虽然在位时间只有八年,但是却给晋国打下了百年霸业的基础!
春秋第四霸乃秦穆公。秦穆公最大的优点就是,深刻明白21世纪最需要的是人才。他创下了有关人才的优美传说之一:五张羊皮换百里奚。更拽的是,百里奚又给他推荐蹇叔。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和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都前来投奔秦国,五张羊皮最终换来五位贤人勇士,发大了。秦穆公除了重用人才,还特有人味儿。他的一匹好马丢了,出去找,却看见马已被杀,一群乡下野人正聚在一起吃烧烤呢。大家害怕间,穆公说:“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死人的,给你们喝些酒吧。”这让野人们很惭愧!后来秦晋交战,穆公被围,就是这些野人奋勇冲杀,秦国才转败为胜的。同志们,这就是人情投资啊。后来秦穆公就霸了。
春秋第五霸乃楚庄王。这家伙比较酷,刚即位时,觉得自己水平不够,就故意装傻,三年不问政,还规定敢谏者杀。然后自己吃喝玩乐兼考察众臣。三年之后,终于来个叫伍举的大夫(伍子胥他爷),给庄王打哑谜:山上有只鸟,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你说它是啥鸟?庄王回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它可不是一般的鸟!摸清底之后,伍举的好朋友苏从前来谏了。于是庄王重用伍举、苏从,政治马上有了起色。庄王后来最喜欢的是令尹(相当于宰相)孙叔敖,俺们河南固始老乡,这老乡可是个响当当的清官循吏,还是古代水利工程的鼻祖,又是能言善辩的哲学家,据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就是他发明的。可惜好人不长命,累死了。庄王很不快。更不快的是庄王手下的一个宫廷小丑,名叫优孟。他发现孙叔敖的儿子孙安穷得快要饭了,于是就上演了历史上第一场成功的模仿秀:他让伙计扮演庄王,坐在台子上想孙叔敖,然后他扮演孙叔敖上台……激动得真庄王都冲上了戏台,以为孙叔敖没死呢……最后在优孟的启发下,庄王这才给孙安作了安排。庄王还有一个故事,请大臣饮酒时,风吹烛灭。他的宠妃报告说,有人乘机拉她袖子,她挣脱了,但是却摘下了那人的帽缨,请点烛查流氓。庄王拒绝了,说酒后失态人之常情,何必呢?不但不点烛,反而要求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摘下来一醉方休。后来楚郑交战时,庄王听说有个名叫唐狡的部将立了大攻,统领百人敢死队打先锋,一直打到郑国都城附近。庄王马上叫过来准备封赏。唐狡说:惭愧啊,大王您已奖励我一条命了,上回喝酒失礼那个,我肝脑涂地也报答不了您啊。庄王说:原来是你小子啊。没事,咱们兄弟谁跟谁。那个,战功还得奖,记首功的干活。当然后半截才是庄王说的,前半截是我编的。
这样的国王,霸业能不成吗?只不过,晚年的时候,庄王也犯糊涂了——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死结,再英明的领导,老年都犯错误,而且有些犯得还很严重,问题是我们的制度建设,从不考虑这一层。却说庄王晚年时喜欢一匹马。马死了,他准备以大夫之礼葬之。高级干部们一听,不乐意了,敢情我们连个马都不如啊,而且传出去也影响领袖的口碑啊。但庄王就是不听,这时候优孟大哭而来。说:以大夫之礼葬咱的好马,规格太低。咱们得以国君之礼葬之,那个,通知全国百姓不管男女老幼皆来负土,通知邻国前来吊唁。……庄王不傻,一下听出味道来了,在优孟的劝说下把马烹了,让群臣饱吃一顿,骨头以六畜之礼下葬。从此许多中国人都学会了优孟这一手。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庄王,他们愣是听不懂啥叫“反话”。
前546年,春秋舞台上发生一件大事。中国历史上叫“弭兵运动”,我叫它世界和平大会。这次和平大会的主持者是宋国,地点在宋国都城商丘,解决的主要是晋楚争霸问题。像宋这样具有仁义传统的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左右不讨好,前后都挨揍,所以搞世界和平搞得很来劲儿。在30年前,宋国就搞过一回这样的世界和平大会了,但不是很成功,休战期只保持了三年。这次就不同了,延续百年的春秋中期大国争霸终于宣告结束,可惜略逊风骚,没有弄出个国联或者联合国。
外患结束后,内忧浮上水面。各主要诸侯国在休战期间纷纷出现政权下移、大夫执政的现象。这些大夫与国君斗、与其他大夫斗,慢慢就斗出了结果。著名的有三桓(季氏、叔氏、孟氏)专鲁;田氏代齐;三家(韩、赵、魏)分晋。对于民众,这些大夫倒是有些温情,比如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亩制大,租税轻。人民喜欢。齐国的田氏用大量器借出粮食,用小量器收回粮食,人民也喜欢。虽说这都是收买民心,但是相对于根本不想收买民心的那些二百五,民众还是很喜欢的,就怕人家不屑于收买,全靠枪杆子说话,啥也不搞,你也没辙不是?
北方各大国休战了,南方的吴越却折腾起来了。中间的详情不必多说,只说最后胜出的是越。一般人都喜欢拿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说事儿,在我看来这种心灵屎汤就不要喝了。试想一个人连屎都能吃,还有什么不要脸的事不敢干?而且干成之后,比一般人翻脸都快。范蠡明白这一点,提前跑了;文种不明白这一点,“被自杀”了。事前,范蠡给文种写信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勾践确实是鸟人,可是像范蠡、文种这种高智商的人,为啥偏喜欢给鸟人搭伙呢?特别是范蠡,还是我们河南南阳老乡,应该严厉批评之。
1.1.5战国群雄
战国(前475-221年),印证了一个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被周王室所承认。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原先是姜氏,姜子牙家的),也为周王室所承认,意味着七国并立局面正式形成,号称战国七强。
七强中,谁对宗法传统破坏大,也就是说,谁改革的力度大,谁就强。所以,枪杆子背后的支撑是改革。
最早变法的是魏。魏国任用李悝变法,内容主要是:第一,废除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世卿世禄制,采用任人唯贤的官僚制。第二,发展农业,力耕求富。第三,实行平籴法,既打击商人的投机活动,还兼顾了城乡均衡。第四,制定《法经》,以法治国。
楚国由吴起主持变法。主要内容是:第一,除了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还把他们迁到荒凉地方去。第二,整顿吏治,革新政治;重用人才,富民裕兵。可惜好景不长,楚悼王一死,吴起当场被杀。楚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宣告结束。
韩国任用申不害为相进行改革。申不害,俺们河南荥阳人。真是个害虫,还伸着脖子说自己无害。法家有三个重点:重权、重术、重势。这家伙走的是重术之路,传下来的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帝王术。他的术有两个核心:第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第二,为了维护第一个核心,帝王还得学会如何玩弄群臣,并让君臣互相玩弄与自我玩弄。据说五十年代的上海流传这样一则段子。毛泽东问刘、周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刘少奇说: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用筷子捅下去。毛泽东摆手说:非人所愿。周恩来说:让猫饿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肉里给它吃。毛泽东说:非人所乐。他自己提供的办法是:把辣椒擦在猫屁股上,烧得不行,猫就会自己去舔屁眼,并且越舔越兴奋……我们河南老乡申不害,就是教帝王这个的。我呸,小人加贱人,合称小贱人。
赵国呢,前有公仲连为相,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是:第一,用仁义和王道教化人民;第二,建立选官制度;第三,改善财政。后有赵武灵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历史上叫“胡服骑射”。可惜后世不堪,长平一战,降卒四十万被坑,从此彻底弱了下去。
燕国远在北地边陲,改革启动得最晚。燕王哙发现其它六国的改革都见成效,急得不行,“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甚至亲自下地参与农耕。可能太急了,甚至效仿传说中的禅让制,把自己的位置让给相国子之,导致燕国大乱。昭王即位后,招用贤才,才稳步推进改革。
我最喜欢的是齐国的改革。齐国有个稷下学宫,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外的稷下。首创者乃田齐桓公(田氏代齐之前被史家称姜齐,之后称田齐)。稷下学宫专门招徕天下贤士和学人。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先生淳于髡和邹忌的协助下,齐国开始了改革。第一是整顿吏治,第二是言论自由。不说前者,只说后者。自由到什么程度呢?鼓励臣民书谏谤义:“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齐宣王时期,更是优待文人学士“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这一来稷下学宫人才济济,兼容了诸子百家的各个流派,真正做到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大家随便扯蛋,还不用担心蛋疼。所以,稀奇古怪的故事也不少。比如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就是韩非子恶心齐宣王的。无盐丑女的故事,更是把宣王恶心个够:无盐丑女钟离春,丑得在民间嫁不出去,三十岁的剩女实在没辙就去闯王宫了,一番谏言说得宣王两股发凉,就把这丑女立为王后了。多么美好的朝代,多么有趣的故事。可惜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昙花一现。
最后说秦国。秦国迅速坐强坐大,全靠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在上册以文臣的角度讲过,这里站在政治的角度复习一下。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行法治,发“验”照,搞连坐,奖告奸,轻罪重刑;第二,焚诗书,禁游宦。第三,奖军功,禁私斗;第四,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第五,废井田开阡陌;第六,推广县制;第七,统一度量衡;第八,改革赋税;第九,革夷风狄俗。……这些改革表面上,好处不少,至少奠定了秦国大一统的基础。问题是坏处更不少,中国最坏的文化传统,大都可以在商鞅这里找到源头。咱们这里简单表表:
第一,商鞅的法治并不是民主性质的法治,相反,它只是中国法家的法治。中国出产法治理论比较早,但实践上并没有走向民主法治,商鞅这种法家,至少要负理论上的责任!
第二,中国不但没有法治,相反,政府鼓励告奸,让密报制度化、常规化。直接让中国人的良心,从源头上就大大地坏了!
第三,教唆政府掌握所有的资源,把政府弄成唯一的挖井人。“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
第四,告诉政府其首要任务是愚民:“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而重农,乃是愚民的重要方式之一,“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同时宣扬知识愈多愈反动,“虽有诗、书,乡一束,家一员,犹无益于治也”;“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辨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还有,禁止歌舞戏剧杂技全国巡演,以防人民心神不宁。
第五,光愚民不行,还得穷民。又穷又傻才是好人民,才能把他们驱逐到农战这两种最低等的生存方式上。商鞅说:“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民之内事莫苦于农”。 他还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他发明两个概念,一个叫生力,一个叫杀力。生力,就是农,杀力就是战。种好地了就得战,否则老百姓该想其它事了;种不好地也得战,否则老百姓视线没法转移。“王者,国不蓄力,家不积粟。国不蓄力,下用也;家不积粟,上藏也。”翻译过来就是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生生杀杀,杀杀生生。刚吃饱就去打仗,打完仗再去种地,子子孙孙,无穷尽矣。
第六,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一定要让人民永远生活在非人的境界中。“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中国坏就坏在,总是不乏商鞅这样的王八蛋。而统治者啥都可以不学,但商鞅的愚民术、贫民术、弱民术、辱民术则是要学的。搞的时间长了,统治者不用发力,老百姓自己就动手动脑了,外在教化终于修成了内在的自觉!
除了改革家,战国的政治舞台上,还出现了公孙衍、张仪、苏秦这样的纵横家。这些人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所谓的“朝秦暮楚”是也。后来发现秦国开始一枝独秀,所以合纵变成了联合抗秦,连横变成了秦国对合纵国的各个击破和弱国联秦自保的策略。这些纵横家,有些一度混到了联合国秘书长的位置。遗憾的是,水平还是差了些,没有建出国联甚至联合国。否则如今的中国,应该跟欧洲差不多。可惜,中国走的是大一统,主角乃是秦国,长平之战次年,即公元前259年,秦国开始了战略大一统。由于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38年后,即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大一统。商鞅这个王八蛋功莫大焉!
商鞅最后的结局是谋反车裂,全家陪死。就连司马迁都大叫活该。确实活该。而且这家伙是卫人,卫国从春秋末年起就是龟缩在河南濮阳的一个小可怜国家了。一句话,这家伙也是我们河南老乡!哇哇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