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乱的三百六十年在线阅读
免费

动乱的三百六十年

历史的灰尘

历史 / 两晋隋唐 · 5.1万字

更新时间:2024-06-12 14:06:26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本书大概讲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主要史料来源二十史中的《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

版权:创世中文网

书友吧
下载本书
上QQ阅读看本书 新人免费读10天

第1章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220年3月某日夜,年逾六十六岁的曹操觉得身体异常乏困,伴随着胸闷,头疼。曹操深知自己已患头风多年,却不似今天般,头痛且气短,于是便早早的睡下。

洛阳宫经历董卓之乱的破坏,残缺不堪,虽汉献帝东归后,命人修葺洛阳城,但短短的数十年的修葺,岂能恢复当初洛阳城的风貌。

曹操就寝于洛阳宫中,宫女伺候左右,门外有宫廷武士守卫,曹操虽然患病,却也睡得安心。

第二日凌晨,曹操只睡半觉便醒来,头疼胸闷的情况始终没有转好的迹象,于是唤一宫女去弄了些粥。

此时,还处于冬季,冰雪尚未融化,天气寒冷,曹操一碗粥喝后,却浑身大汗淋漓,觉得身体虚弱异常,于是又吩咐宫女准备了一碗当归汤来补气血。

然却无事无补,这就大不同于先前的头风,曹操知晓自己恐怕时日不多,于是唤贾逵前来。

贾逵初为丞相主簿,与当初同为主簿的杨修相比,学识以及揣测曹操的心里,贾逵显然比不过,但对于衣食父母的曹老板,贾逵抱以最大的诚意-忠心。因此深得曹操信任,曹操南征北战,常常带贾逵于身边,而贾逵的建议,曹操也能听得进去,而且常常付诸于行动。

忠心这个东西经得起一代人的考验,却经不起时间的磨练。后晋代魏,贾逵的儿子贾允便是司马炎的最大帮凶之一,后西晋的灭亡,罪魁祸首便是他的孙女贾南风,贾后乱政,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西晋灭亡。

不知道忠心耿耿的贾逵知道自己生了这么一个儿子,会不会有一种掐死他的冲动。

而如今已经身为谏议大夫的贾逵,听到曹操的传唤,着急来到曹操的榻前,此时曹操已经写好了《遗令》。

贾逵拜倒在地,接过《遗令》,只见上面写着。

“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

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吾婢妾使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余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贾逵看完,声泪俱下,又拜倒,痛哭流涕,而即使这样,他也未忘尽臣子之职。

“魏王位传于何人?”

虚弱无比的曹操吐了一句话:“传于世子丕。”

公元220年3月15日,魏王曹操薨,享年66岁。

我们观其曹操一生。

曹操虽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是曹腾汉桓帝的中常侍,辅佐了四代帝王,在当时已经颇有声望,后被封费亭侯。

而曹操的父亲曹嵩,因为其祖父是太监,膝下无子,当时曹氏与夏侯氏两族关系不错,于是曹腾从夏侯氏过继一个儿子,取名曹嵩,所以某种意义上,曹操也是夏侯氏的子孙。(近代遗传学做DNA对比,说曹操并非夏侯氏子孙,这个争议搁置,因为曹操墓太多,也不清楚具体哪个是曹操墓。)

曹腾死后,曹嵩继承曹腾的爵位,因其得体的为人处事,官位最高做到了汉灵帝的三公之一,太尉。

曹操少年时机智敏锐,善于应变,少年时的曹操有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志向,所以不修品德,不喜欢学业,当时很多人不觉得曹操有大智,只有桥玄和何颙认为曹操注定不平凡。

桥玄对曹操说:“如今天下马上就要大乱,只有治国能人才能救天下,能够安定天下的,一定是你!”

彼时的曹操肯定不信,就好像当初朱元璋还在做乞丐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你将来会当皇帝一样。

青年的曹操开始喜欢学武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

174年,曹操被举孝廉,入洛阳为孝廉郎,不久以后便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城北公安局长)。

洛阳城是皇亲贵胄的居住之地,因此很难进行治理,初任职的曹操决心治理好,在任职以后,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命人造了五色的大棒十来根,挂在衙门口,只要有犯了禁令的人,都被棒杀。

当时汉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反了宵禁的禁令,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把他棒杀,于是京城人收敛自己,不敢违背宵禁外出。

曹操的严明法纪,刚正不阿的执行手段,得罪了那些朝廷中的宠臣,但却找不到曹操可以诟病的地方,于是,那些人便举为秀才,明升暗降,把曹操调离京城。

178年,宋皇后被灵帝的后妃与太监一同构陷,被废,其哥哥宋奇也被一同构陷,并且被宦官诛杀,曹操因为跟宋奇为挚友,且是亲戚关系,也一同被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

初出茅庐的曹操本信心慢慢干出一番成就,当见识了汉末官场的黑暗后,那一片炽热变得心灰意冷,于是干脆回到老家谯县,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经过两年的修身养性,曹操已经不再年少轻狂。在180年,又被征召为议郎(光禄勋的下属官,公司前台职位。)

当时宦官专政,很多正直的官员都受到宦官的迫害,一时间,朝堂上都是奸邪之徒,而那些正直有能力的人根本得不到重用。

曹操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愣头青了,他虽然也上书汉灵帝,但见汉灵帝不采纳,于是干脆也不言语。

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掌管羽林骑。(相当于现代某装甲团的团长职位),与左中郎将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大败黄巾军,斩杀黄巾军数万,因此曹操受到朝廷的嘉奖,被调任济南国国相。

在济南任职内,曹操跟当初一样,严明法纪,那些依附于权贵的县长吏,罢免了百分之八十的长吏,济南震动,那些长吏纷纷逃离济南,于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曹操又打击宗教祭祀,破除鬼神之说。

因为曹操济南的治理,或者优秀的口碑,朝廷又征曹操为东郡太守,而曹操见识到了朝廷的几度黑暗,于是称病辞官,回归家乡,继续春夏读书,秋冬狩猎,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188年,隐居了4年的曹操还是被汉灵帝惦记上,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利,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任命曹操为典军校尉。

189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辨即位,因刘辨年少,何太后临朝听政,太后的弟弟大将军何进一直跟当时的宦官十常侍有隙,想要乘机诛灭宦官蹇硕,于是与当时中军校尉袁绍商议,袁绍觉得蹇硕掌管着西园八校的军队,建议诏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

然而董卓还未进京,大将军何进便被蹇硕骗皇城杀死,何进弟何苗及袁绍为了给大将军报仇,于是率领禁军攻进了皇城,诛杀宦官。

九月,董卓进京,废除少帝,立献帝,随后又毒死了太后何莲,少帝刘辨,并自称为太师,在洛阳皇城专政。董卓的倒行逆施之举招来很多豪族的不满,其中包括袁绍,曹操。

于是曹操回到陈留,变卖财产,招募士兵,与天下英雄一同讨伐董卓。

当时十八路诸侯一起讨伐董卓,董卓听到十八路诸侯来袭,认为洛阳无险可守,不如迁都长安,可以凭借函谷关阻挡天下英雄讨伐,于是火烧洛阳都城,挟持汉献帝及当朝的一帮大臣逃亡长安。

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各部畏惧董卓凉州兵的战力,无人愿意做前锋,都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保存自己的实力,所以,进军非常缓慢,曹操很是气愤,于是率军与徐荣交锋,结果被徐荣打败,损失惨重。

见曹操部损失惨重,其他各部更是不愿意进攻董卓,自个心怀鬼胎,趁着讨伐董卓的时机发展壮大各自的实力。

董卓逃到长安后,各部以董卓部据函谷关为险,不愿意进军,而联军各部渐渐发生了矛盾,后来干脆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荥阳大败后,曹操存留的士兵很少,于是与夏侯惇等人前往扬州招兵,当时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给了曹操一共四千多名兵士。

在扬州,丹阳招的士卒不愿意跟随曹操走,等到曹操回军到龙亢时,大部分士卒都叛逃回家。到了轾、建平,曹操又重新招募一千多士兵,进驻河内郡。

189-191年,曹操在河内郡慢慢发展自己势力,而终于在192年,迎来他势力的第一次大幅度增长。

继续阅读下一章
上QQ阅读看本书 新人免费读10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