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9 10:40:40
建文至洪熙年间大明王朝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朱棣、朱高炽与杨溥等君臣励精图治,努力实现天下大治的场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崩于西宫,皇太孙朱允炆嗣位。不久,燕王朱棣“靖难”兵起,霎时,金戈铁马,血雨腥风,初入政坛的杨溥在风雨飘摇的朝廷中初露头角,奉旨前往北京讲和。
上架时间:2015-01-01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杨溥是明朝著名贤相,与另两位宰辅杨士奇、杨荣一道并称“三杨”。其政事练达,见解卓然,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为人恭谨勤勉,廉洁自守,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竟得以善终,表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堪称“一代完人”、“道德楷模”。《明史》评价杨溥,说他“质直廉静”、“性恭谨”、“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与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溥有相度,虽儿童妇女咸知其名”。赞誉之高,实属罕见。
我对杨溥的故事一直很感兴趣,尤其佩服其系狱十年,在家人供食数绝,旦夕且死的情况下,他却读书不辍的那种“朝闻道夕死可也”的精神,还有不为子弟谋、不被钱权诱的克己品德。遗憾的是,除了正史记录、同僚笔记、坊间传说,还没有一本专门写杨溥的历史小说,也就很难让人形成一个立体丰满的印象。幸亏有了这部浩繁之作,我才有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贤相醇儒人生、情感、理想,以及他背后的政治风云,大明气象。
《大明首辅》洋洋洒洒一百五十万言,作者以尊重历史、敬恭先贤的严谨态度,严格遵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作原则,写人写史写精神,艺术再现了明朝前八十年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复活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杨士奇、杨荣、王振等众多历史人物,着力刻画了主人公杨溥以及他的政治团队对大明朝局的影响。
小说中杨溥从建文二年入仕,到正统十一年离世,历经五朝,仕宦浮沉五十载,经历了建文削藩、朱棣起兵、二王争储、交阯叛乱、王振弄权等一系列大事件,期间他审时度势,以天下苍生为己念,表现出过人的政治素养。他在当国秉政期间,与西杨(杨士奇)、东杨(杨荣)一道,以“守成兴国”、“安民为福”、“愿民小康”为执政理念,大力推行一系列变法:政治上改革用人制度,实行会推、举主连坐之法,“超迁鼓舞豪杰,久任助以成功,不拘流品励其上进”、“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强力整肃吏治,颁《官箴》、作《难也歌》,反贪奢,倡廉政,使“士大夫多以廉节自重,风纪为之一清”;经济上改革赋税、漕运、盐政,使“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文化上考虑南北差异,改革科举会试,全面选拔人才,使“天下人才尽于是矣”;军事上,支持麓川平叛,保住了西南大片疆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杨士奇和杨荣“不宜以荒服疲中国”,主张弃守安南时,为保金瓯无缺,杨溥力争出兵收复,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远见。
对历史学家来说,历史只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对作者来说,基于史实进行文学创作,是为了接通历史与现实的心灵通道,探索历史背后的客观规律,以及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认知。作者穷十年之功研究明史,收集写作素材,埋首案头笔耕不辍,我想其并非是为家乡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而是借人抒怀,借古警今。小说中,西杨有学行,但溺爱子女,以致儿子横暴乡里,杀人行凶,时人嗟叹杨士奇晚节不保;东杨因怀私心,处事欠公,以致让王振钻了空子,埋下祸根,说明杨荣也是白璧微瑕。唯独杨溥上忠国家,下恤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贤德之名世无异议。尤其是在仁、宣时期,天下承平日久,骄奢之风渐起,吏风渐坏之时,杨溥率先垂范,廉洁自守,抵制歪风,殊为可贵。而在杨溥死后,因无人节制,王振弄权,纲纪松弛,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大明王朝几乎毁于一旦。
由此可见,官员的品行决定了国家政治的走向,也是作者最爱杨溥之缘由。而作者借写《大明首辅》塑造杨溥这个人物之机,深刻剖析了“仁宣之治”之所以成功,“土木之变”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呼吁国家倡行廉洁政治,告诫人们居安思危,时刻警醒,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令人敬佩。
二月河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