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线阅读
会员

苏东坡

范军

成功励志 / 人生哲学 · 11.9万字

更新时间:2021-08-31 14:04:17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一生仕途坎坷,处境艰难,但始终人格高洁,心怀理想。本书从修养、应世、智慧、旷达等主题入手,条理清晰地分析了苏东坡的生活态度、人格精神,以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为主线,以他对人生的旷达态度为基本情感底蕴,讲述了苏东坡的经世智慧。

上架时间:2021-04-01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书友吧 1评论
下载本书
上QQ阅读看本书 新人免费读10天

第1章 幸会,苏东坡

一、从重臣到阶下囚

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是他的雅号。后人也有尊称他苏子的。他生于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二年)。家乡眉山在天府之国四川,岷江南北纵贯,峨眉山在它的西南面。这里美丽而富饶。苏东坡于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逝世,25年后,北宋灭亡。苏东坡在世的半个多世纪,正是北宋积贫积弱、逐渐衰微的时期,也是朋党之争此起彼伏的年月。

苏东坡一生有过坦途顺境、荣耀和显赫,有过短暂的辉煌;但纵观他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却多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荆棘远多于鲜花,磨难远超过安适。

与弟弟苏辙一同进士及第时,苏东坡才22岁,可说是少年得志、十分幸运的了。苏东坡一生在官场宦海中沉浮。他当过太守、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之类的官,这些官阶都还不低。在任均有作为,堪称循吏。宋朝没有一品官,宰相才是二品,而苏东坡当到了三品。他毕生未脱离政治活动,是风节凛然的政治家,对有宋一代的政治风气有重要影响。

据史书上讲,苏东坡“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文义粲然”,是万里挑一的旷世奇才,且“器识之宏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宋史·苏轼传》)。

然而,正像苏东坡自己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的仕途上总是悲多欢少,阴多晴少。

苏东坡有抱负,有主见,绝不肯随意附和别人。他认为是对的,就一定坚持;认为不对的,必然反对,而且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仗义执言,很有点撞倒南墙不回头的味道。这是东坡的可爱之处,也是他老是吃亏的原因。

王安石当权时,苏东坡是很有可能平步青云的,但他没有。按常情说,王、苏二人都是出入于欧阳修门下的,王安石也很看重东坡兄弟,倘若这时东坡稍稍随和一点,是可以飞黄腾达的。退一步讲,东坡即使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只要保持沉默,三缄其口,也可自保平安。

但是他不这样。东坡说:“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于是,他固持自己深思熟虑的见解,不避利害,不计得失,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疏批评新法。他自然不容于改革派。

司马光上台后,又用力打击变法派的活动,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措施一律废除。旧党当政,自然极力拉拢反对过新法的苏东坡;此时,苏东坡如果能依附司马光,可说是前程似锦。但他对旧党不顾实际、只求以尽废新法为快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可想而知,旧党的营垒里也没了他的席位。

正是这种坚执己见、不随波逐流的人格个性,使苏东坡饱经忧患和磨难。也正是这种独立不改的人格精神,成就了苏东坡的崇高和不朽。

苏东坡从35岁起,开始颠沛流离,一生三次遭贬。真正在朝为官不足二十年。

第一次是发落在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州市。

第二次贬到了岭南的广东惠州。

最后一次是他六十二岁时,由惠州贬所再远贬到海南岛的儋州。海南那时远不是今天的黄金宝地,当时被看作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东坡说这里的生活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

他在这蛮荒艰苦的“西伯利亚”生活了三年之久。后遇赦北回,不久便病逝了。弟子黄庭坚描绘恩师逝世时的情景说:“东坡病亟时,索沐浴,改朝衣,谈笑而化,其胸中固无憾矣!”

二、苏东坡的遗产

与坎坷的仕宦之路比起来,苏东坡的艺术之路要顺畅得多,辉煌得多。

国家不幸诗家幸。生活不幸文章幸。这大概是人世间的一种独特的二律悖反:生活的坎坷往往造就文章,政坛生涯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东坡是有宋一代成就最全面的文化伟人,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家。

苏东坡正是如此。明人高启在《东坡小像赞》中评价说:“先生盖进不淫,退不伤,凌厉万古,麾斥八荒,而大肆其文章者也。”宋濂的评价则是:“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宋之文莫盛于苏氏。”还有人称其为“宇宙第一人物,宇宙第一文字”。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王国中,苏东坡是一位非常少见的、杰出的全能文艺家。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好几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他留给后人的4800多篇文章、3000多首诗词、《易传》《书传》《论语说》等有分量的学术著作,还有书法墨宝,足可为证。

作为大诗人的苏东坡,今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大学、中学的语文课本里都收有他的诗词名篇。人们随时随地都会想起他的一些诗句。

到杭州西湖游玩,我们会记起苏东坡把美丽的西湖比作西子姑娘的绝妙比喻。在湖中划划小船儿,细细品味一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也是一种享受。

上过庐山的人或没上过庐山的人,差不多都记得东坡先生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这样,大自然是这样,人生、世事何尝不是难识“真面目”?从这些淡而有味、饱含理趣的诗句中,我们总可以品出一些生活的哲理。

月圆月缺,年年中秋。每逢这个佳节,总有人吟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苏东坡的这首中秋词中,包含着多么深的人生感慨和企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的诗,有感而发,常有奇妙的比喻和对人生、对世事、对宇宙的真知灼见,妙趣横生。他的诗充满理趣,反常而合道,给人奇妙之感。

在词方面,苏东坡是一个开拓者、改革家。在他之前,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固定地被人们用来吟诵风花雪月、男欢女怨。词的范围局限在深闺和词人内心的狭小天地。

苏东坡大大扩展了词的表现疆域,在他笔下,没有什么思想不可以入词,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入词。他也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写得真切动人。他更写社会、人世,历史沧桑和现实感受都展现在笔下。和那些像十七八岁女郎的婉约词相比,他的这些豪放作品则像一个关西大汉。

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要数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气势豪迈的高歌中,包含了诗人无限兴亡之感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

在散文创作方面,他的成就和影响很大。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风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就像行云流水。政论、史论、传记、游记、随笔、杂记他都写,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影响大。尤其是一些小品、书信、随感,篇幅短小,挥洒自如,袒露真情,体悟生活的哲理,对人很有启发。

不仅如此,苏东坡还是一位大画家、大书法家。他尤其喜欢画古木丛竹,是我国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可惜今天已很难见到东坡画的真迹了。在书法上,东坡自成一家。他的特点是能多方面吸取前代书家的长处,又能自出新意,有所创造。他的字被人称为“苏体”。

东坡一生,诗文书画,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古人称其为“苏海”,人生与艺术波澜壮阔,气象宏大,且极具包容精神。他才气过人,悟性过人,勤奋也超乎常人。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原因。

当然,不平坦的人生经历,更是他艺术上走向成熟和辉煌的推动力量。其政治上的凛然正气与艺术上的浩然之气相互辉映。

西方人讲“愤怒出诗人”。

中国古人讲“不平则鸣”,“穷而后工”。

苏东坡去世那年,在一首诗中像是给自己一生做了一个总结。诗中写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三“州”,都是苏东坡被贬的地方。苏东坡把这几处人生的苦难之地,作为自己的“平生功业”,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古人讲“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文学艺术可算在立言中间。而苏东坡的一些不朽之作,大都写在被贬之地。

苦难使人成熟、深沉和达观。

在戏剧中,悲剧总是比喜剧深刻。

曹丕说,人的寿命到一定时候就会终了,荣誉和享乐只限于自己一身,二者都只能到一定的时限,文章却可以永远流传。

苏东坡正是与他的艺术作品一起,永远流传,永远辉煌。

三、心中有桃源

苏东坡有一段话谈自己的作文之道。他说,我写文章就像泉水从地下涌出,并不选择什么地方。在平地,泉水滔滔汩汩,一日行千里也不困难;若遇上山道、岩石,就随它们变化形态和去向,曲曲折折地向前去,它到底怎样发展,我也不能事先预知。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这就是文章总是要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停于不可不停的地方。文理自然,姿态富于变化。(《自评文》)

一句话,作文当如行云流水,顺乎自然。

这是苏东坡的为文之道,也是他的为人之道。合乎本性,顺其自然,不勉强,不造作,这就是他所推崇的生活准则。

如何达到这种自然的人生境界呢?

就说当官吧,这是古今不变的热门话题。儒家讲入世,讲进取,讲社会责任;道家则讲出世,讲退隐,讲自适逍遥。对读书人,前者主张去做官,兼济天下;后者则坚决反对做官,希望独善其身。看看东坡的态度。

东坡说:“读书人不必当官,也不必不当官。”这好像有点模棱两可,让人无所适从。

东坡讲了他的道理。一定要做官,心中只有官,就消解了自身的存在;一定不要做官,心中只有自己,就是忘了君主的存在。这就像吃饭,吃不吃要看是饿还是饱,如此而已。不做官的人安于现状而不肯出仕;做官的人贪于利禄而忘记归隐。于是就有了不奉养双亲、隔绝尘俗的讥笑;有了贪图俸禄、苟且安逸的弊端。(《灵璧张氏园亭记》)可见,做官同作文也是一个理儿: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

人生在世,对外要顺应天意,不要和老天过不去;对内要依归本性,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人们常说要“思而后行”。东坡对此也来了个正题反作:

没有发言而思考,那么思考达不到;已经发言而思考,那么思考又落后而追不上。其实,言语是从内心感发冲口而出的。有些话,说出来可能得罪人,闷在心里自己又难受。我认为宁可得罪人,还是要把话讲出来。

有道德的人喜爱善,就像喜欢美丽的容貌;讨厌不善,犹如讨厌不好的气味。哪里是碰到事情后才思考,计算一下它的美恶,而后决定是避开它还是接近它呢!所以,碰到义而想到利,那么义一定不能实现;碰到打仗而想到活命,那么打仗一定不拼力。至于或穷困或得意、或获得或丧失、或死或生、或祸或福,那是由命运决定的。(《思堂记》)

说话办事,以自然为尚,以自适为佳。这也不失为一种生存方式。面对大千世界、纷扰世事,忧国忧民,奋发进取,舍己为民,当然不失其社会价值;而顺其自然,无为而为,适可而止,这又何尝没有意义!生活无限丰富,生活的方式也无限多样。更何况,就如同休息有益于工作,收回拳头有益于更好地出击,顺乎自然有益于创造,甚至有时它本身就是一种更高更完美的创造。反过来,人的努力和创造,往往又是为了回复到一种更高的自然境地。东坡思想糅合儒释道,又能自辟新境。在他那里,“情”是人最根本的自我属性,是本体论的范畴。

四、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

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又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

旷达出于自然,然而,社会人生又断难自然,这就决定了苏东坡的人格、思想十分复杂,充满了矛盾。这里有儒家的正统,道家的自然,还有佛家的空幻。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因素。有些东西,积极中含有消极,谬误中又蕴藏着真理,是是非非,难以分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东坡的复杂,大略看来呈现出两种面貌。一是儒士,一是隐士。

对君主忠心耿耿,对国家的贫弱忧心如焚,对老百姓的疾苦深切关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甚至不以一身祸福,改变其忧国之心。这是东坡形象的一面:儒士、忠臣。

有的人已注意到,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恰是他的另一面。东坡屡次遭受挫折、打击,有几次差点送了命。即便这样,一旦皇帝有召,他便“召之即来”。他也曾想到过退隐,并且打心眼里喜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但他一生始终不曾真正归田、隐退山林。从行动上看,他不是一个隐者;若从精神上看,他通过诗文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李泽厚先生曾指出:东坡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它已不是对朋党争斗、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尽管这种具体的政治哀伤东坡也有;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什么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而对社会的退避却是不可能的,除非离开人世。所以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渴望解脱的人生厌倦和感伤。

苏东坡的退隐不是实际行动上的退隐,而是精神上的、哲学意义上的,后者比前者又深了一层。

透悟了人生无可回避的烦恼,就可以以一种相对超脱、旷达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东坡被贬黄州时,他同一个友人一同划船游玩于赤壁之下。当友人哀叹生命短促,羡慕长江无穷,希望同神仙一起游玩、与明月一起长存的时候,东坡却说:“你真正知道江水和月亮吗?长江之水不断地流淌,而实际上并没有流走;月亮圆缺交替,但也并没有增减什么。若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原样;若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类自身和宇宙万物都是永存的。既然这样,那人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呢!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如果不是我的,即便一毫一厘也不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听为声,眼看有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供我们赏玩适意。”(《前赤壁赋》)物我齐一,荣辱互通,生死也没有什么绝对分界,既然如此,人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保持乐观的精神呢?在我们看来,苏东坡的乐观实际上是一种彻悟人生,且颇具悲剧精神的乐观,甚至可说他是一个乐观的悲观者,或悲观的乐观者。

怎样才能达到乐观和达观呢?苏东坡有一套解脱困苦、超越悲哀的独特的思维逻辑和方法:岭南惠州一带瘴疠害人,住在北方又何尝不生病;是病都死得人,何必瘴气。人们苦于岭南缺医少药,但在都城,医术高明的医生手里死人也不少见。(《与参寥子书》)这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可能导致泯灭一切是非的自满自足的混世哲学,也可能成为厄境中坚持生活信念的精神武器。东坡显然选择了后者,这种解脱方式对后人的启迪和教益也正在此处。

人生在世,难免有苦恼、失败和困顿。身处逆境或遭逢不幸,人如果不善于自我解脱,没有一点旷达的胸怀,难免陷入泥沼,不能自拔。苏子的人生态度,是失败、挫折中的一种智慧,是苦恼、病痛中的一剂药方。

精神的痛苦,最终只能在心灵中求得解放和超越。

五、这不是他的全部

苏东坡在世时,其人其文、其诗其词、其书其画在北宋境内已是声名很大,广受喜爱。他的作品还流传到北方的辽国和西夏,翻印盗刻之本不在少数。从海南岛流放归来,所经之地,人们从四面八方拥来争相一睹其风采神韵,以至有的市镇出现万人空巷之盛况,诗云:拓得龙光竹两杆,持归岭北万人看。至晚明,受时代思潮和社会风尚影响,苏东坡“粉丝”日益增多,声誉更隆。

而就对后世的影响来看,苏东坡无疑是数千年文人墨客第一人。因其深刻、因其厚重、因其超旷,也因其无比的丰富,后人从他那里各取所需,不断汲取和创新。

毛泽东称他是宋代大文豪,毕生读东坡、谈东坡、评东坡。他与文化界名流见面,时时谈论苏东坡,劝说基层干部读苏东坡。他经常吟诵苏诗苏词,爱不释手,圈点过《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亲笔书写过《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多首。老人家一辈子赞东坡人品,颂东坡诗篇,书东坡词文。

一代学术巨匠陈寅恪极为尊崇苏东坡。尤其是晚年,“栖身岭表”的经历心态与东坡“贬谪岭南”颇为相似,故与东坡精神相通,引为知己,对东坡的景仰、崇敬之情无不渗透在字里行间。

当代著名的文人学者中,除了林语堂这样的超级“苏粉”,苏东坡的铁杆“粉丝”还有贾平凹、莫言、周国平、余秋雨、蒋勋等。女作家方方喜欢到了“嫁人就嫁苏东坡”的入迷程度,容不得别人说苏子半句坏话,谁说和谁急。台湾诗人余光中则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人一同旅行,我不选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不选杜甫,因为他太悲苦。苏东坡倒是一个值得同行的人,因为他是一个有趣味的人。”

可见,苏东坡不仅可敬可佩,而且可亲可爱。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主流媒体就“你最喜爱的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是谁”这一问题,在广大中青年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榜首是苏东坡。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苏东坡受到的欢迎与尊崇有增无减。有网友撰文说,现今的网络流行语“呵呵”,“发明权”就属东坡。在苏东坡的诗文、词作、书信中,确实可以找到不少地方用了“呵呵”二字。网文有这样的标题:“苏东坡: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诗和远方”。现代话语,当下热词,似乎也还贴切。

驰名中外的苏东坡对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日韩影响既久且深,可圈可点处甚多。东坡还在世时,奉命入宋的高丽使臣金觐,仰慕苏氏兄弟的名声,竟把自己两个儿子取名为“富轼”和“富辙”。高丽时代,文人学者谈论东坡诗词书画、生平事迹颇为风行,朝鲜时代依然如此。东邻日本,学习苏东坡、翻译苏东坡、研究苏东坡者代不乏人。《赤壁赋》发表780周年、840周年、900周年等历史节点,日本都曾举行过规模很大的相关纪念展览。苏东坡的人格风范、思想光辉和艺术精神都深深感染着历代日本受众。此外,在新加坡、越南和东南亚一带,东坡贬谪文学特别受欢迎。

欧美世界的东坡热应该与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用英文写作出版的《乐天知命的天才——苏东坡》(又译《苏东坡传》)有一定关系。此后,苏东坡作品的英译日渐增多,相关学术研究也日益深入丰富。70年代以来,国外以苏东坡的思想、诗词、书画创作、艺术理论为研究主题的博士论文就有上十篇,作者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名校。2020年8月,“温哥华·首届苏东坡国际文化诗会”举办。组委会邀请香港著名艺术家、人文学者周天黎女士担任顾问并致辞。周女士写下这样一段话:“我特别欣赏苏东坡那种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他这一生无论遭遇到何种人生困境,总能以内在的人文精神为张力,宠辱不惊地去应对万般磨难,在平凡与不平凡中,光明磊落地彰显耀眼的人性的光辉,启迪人们懂得,苦难不是生命的坎陷,苦难是灵魂超拔的阶梯!”

在法国,苏东坡受欢迎的程度比之英美有过之无不及。其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尤为法国人所推崇。东坡作品的法译、以东坡为题材的小说创作方兴未艾。2000年,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法国著名的《世界报》经过特别策划,选取并连载了十二位生活在公元1000年前后的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的东西方人物,称之为“千年十二英杰”,中国人将其翻译为“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一位诗人曾这样写鲁迅: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的确,生活中有人活着,只是行尸走肉,与死了没什么差别;有人虽已离别人世,却仍然活在人们心中。苏东坡正是这种虽死犹存的人。他早已故去了900多年,然而,他的思想、故事、轶闻、诗文、书画,仍在政治领袖、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中广为传衍;他的道德、人格、精神和智慧,依然润泽后人,开启未来。

苏东坡是丰富的,他的人生意义对后世的启迪也是多方面的。林语堂先生这样描述苏东坡的多彩多姿: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散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影响后人的有诗文书画,但更有人格风范。明人王直《题赤壁图后》,对遭到李定等人陷害的苏东坡评论道:“先生虽为所困,然胸次悠然,无适而非乐,其清忠直节,自足以映照千古,不特诗文至美也。”东坡说不完,道不尽,这些也还不是他的全部。

我们下面将要展开叙述和议论的,是作为生活的达观者的苏东坡,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的苏东坡。他知识、智慧过人,却保有一片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生性幽默,爱与人打趣,也常常自嘲;他不善于自谋,却悲天悯人,一副古道热肠;他洞悉人世,但处世接物,决不拘泥于俗套;他在政坛上曾居高位,文坛上是公认的领袖,而他自己爱吃肉、喝酒,还对酿酒、烹调、医药、养生术等兴趣浓厚,自己动手,造酒烧菜,给人治病,全然是一个普通人;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村野乞儿,在他眼前全天下都是好人,因此他快乐,无所畏惧,慷慨大度。在苏东坡身上,充满了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智慧的光芒。他的人生智慧,他的处世哲学,给今天的人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苏东坡是伟大的,又亲切平易,和普通人接近,其旷达的人生哲学也有持久的魅力。

原文品读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继续阅读下一章
上QQ阅读看本书 新人免费读10天
继续阅读

作者还写过

热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