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6-19 22:04:34
六十年风雨,六十年兴衰。本书主要叙述的是刘宋政权从宋武帝刘裕早年至宋顺帝刘准退位的若干史事以及刘宋历代君主的执政政策。我想,任何一个朝代自然都有它的两面性,刘宋也不例外。无论是扬善讳恶,还是扬恶讳善,其都是有失偏颇的。在这本书中,我希望能够对于刘宋的种种做出一个尽量客观的评价,不至于过誉,也不至于过贬。当然了,终刘宋一朝,其中有争议的部分也是极多的,我在本书中陈述的观点也是我个人参考部分学者观点得出的结论,并非学术界统一观点,是非如何,诸位自断。
版权:起点中文网
晋穆帝兴宁元年(363年)三月的一天,在晋陵郡丹徒县(今江苏镇江一带),东晋郡功曹刘翘的妻子赵安宗生下一子,但赵安宗也在生下儿子后不久与世长辞,年仅二十一岁,只留下了那个刚刚出生的孩子。
这个刘翘,号称自己祖籍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世孙。当然,在当时汉朝已经凉了快两百年的背景下,一个汉皇室后裔的身份实际上也没什么太大用处。
刘翘只是一个小小的郡功曹,妻子又在生育时因为产疾离世,他已经无力继续抚养这个孩子了,于是他想要把这个孩子抛弃。
如果说刘翘真的抛弃了那个孩子,那么这本书也就到此为止了,中国历史上也就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当时,刘翘的一个亲戚家正好也生下一个孩子,取名刘怀敬。那家人鉴于这个小怀敬已经有两个哥哥了,于是决定断了刘怀敬的奶,来抚养刘翘的孩子,以延续刘翘家的香火。
于是,刘翘把这个孩子取小名“寄奴”——他的正式名字则叫刘裕,表字德舆,安置到那位亲戚家居住。
也许是吉人天相,上天赐福,刘裕活了下来,刘怀敬也活了下来。
不久,刘翘续娶了一位妻子,她叫萧文寿,是洮阳令萧卓的女儿,刘裕大概也在这前后回到了亲生父亲身边,萧文寿又为刘翘生下了两个儿子,取名刘道怜、刘道规。
就在这家人的生活看起来即将恢复正轨的时候,上天又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大约在东晋太和五年至宁康元年(370-373年)间,刘翘病逝。当时,刘裕还只有十岁左右,他最小的弟弟刘道规出生还不到三年。
再后来,刘裕娶了郡功曹臧儁之女臧爱亲为妻,生下一女,名唤刘兴弟。再往后,刘裕就投靠了军旅,成为了东晋朝廷的一名士兵,累迁至名将孙无终司马。
话说在永嘉之乱后,西晋帝国土崩瓦解,西晋灭亡后,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刘琨、段匹磾、刘翰、段辰、段誉、邵续、曹嶷、刘演、崔毖、慕容廆等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下称帝,建立东晋。
东晋建立以后,永嘉之乱中南渡的侨姓士族大肆兼并山泽,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东晋时期产生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政治体制,导致朝政始终为几大侨姓士族所控制,内部矛盾逐渐激化。
至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五斗米教天师孙泰以讨伐当时作乱的王恭为名,聚兵起义,被当时执政的司马道子杀害,其侄孙恩率领余部逃到海岛上躲避追杀。
次年,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征发江东诸郡“免奴为客者”,把他们移居到京师建康(今南京),充当兵役,把他们称为“乐属”,结果遭致民怨沸腾。孙恩随率部出击,攻会稽郡(今绍兴),克上虞县,随后兵锋直指会稽内史驻地所在的山阴县,不久,攻破山阴县,杀会稽内史王凝之。
这王凝之身份可不简单,他出身东晋头号门阀士族琅琊王氏,他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已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卓越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他的侄女(他弟弟大书法家王献之之女)则是当时的皇后王神爱。而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则出身于与他家并称“王谢”的陈郡谢氏,是已故的著名政治家、宰相,太傅庐陵郡公谢安的侄女,已故军事家,淝水之战晋军前线总指挥,车骑大将军康乐县公谢玄的姐姐。
自己和姻亲家族地位都如此崇高的地方官员的被杀,当然让那些门阀士族明白了,孙恩才不会因为自己世代高官就饶了自己,也就自然感到了危机——谁知道自己哪天就变成王凝之第二了。于是,朝廷派出名将谢琰、刘牢之统兵迎击。
这时,刘裕来到了北府军统帅刘牢之的身边,成为了刘牢之的参军,这一年,刘裕已经三十七岁了。
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刘裕绝对不会猜到,自己将会在区区二十一年后凭借着光复晋室,南征北战,光复故都的赫赫战功与崇高威望登基称帝,亲手埋葬腐朽的东晋王朝,开创一个崭新的王朝。
当然,399年三十七岁的刘裕别说想什么埋葬东晋了,估计人生最高理想也就是靠战功混上个将军——就像那位刘牢之将军那样。至于埋葬东晋什么的事情,估计把大晋宣皇帝司马懿的胆子借给他,他都不见得敢。
就是在这一年,刘裕迎来了他传说中最为传奇的一场战斗,沈约在《宋书·武帝纪》里说他率领的几十个侦察兵遇到了孙恩几千人的大部队,他率部奋起反抗,竟然成功坚持等到了刘敬宣的支援;到了《资治通鉴》里,这个故事直接就变成了刘裕的部下死光了,他一个人追着几千个人砍……
沈约写得看起来还像是件真事,司马光写的……算了,没什么好说的。不过,就算是沈约那个,似乎搞不好还是编的。
关键问题就在于,《宋书》里面说,刘牢之和孙恩结营对峙,刘牢之派刘裕去侦察敌情。结果,《晋书·孙恩传》、《晋书·刘牢之传》里说,孙恩知道刘牢之渡过浙江(今钱塘江)的时候就直接带兵溜了。
没错,你没看错,孙恩跟刘牢之一仗没打,直接溜回岛上了。更加吊诡的是,唐代许嵩编撰的《建康实录》对这事一个字没有提……
不过话说回来,孙恩溜是溜了,但是不回来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不可能的,毕竟他是农民起义领袖,又不是海盗。
到了第二年,孙恩又回来了,这回,他一上来直接击杀了谢安的儿子,卫将军谢琰,直接把这位士族名将送去见王凝之了,不过起义军最后还是被刘牢之击退。隆安五年,孙恩连续第三年率军登陆,刘裕终于迎来了他独立指挥的第一场战斗。
隆安五年(401年)三月,孙恩又从浃口(今属宁波)登陆,击败东晋将领高雅之,刘裕直接在海盐(约今上海、浙江交界处)建了一座城,抵御起义军,他自己镇守海盐。但问题是有了城,城里士兵根本不够看,当时孙恩派遣部队进攻海盐,城池告急。刘裕于是在夜里带着几百人脱掉甲胄,拿着短刃,打着鼓,冲了出去,直接把起义军吓傻了。刘裕这一突,竟然直接突死了起义军的大帅姚盛。
姚盛虽然死了,海盐城的围当然还没有解,孙恩的大军还在源源不断地围上来。这时候,刘裕撤掉全部防御,然后派一群老弱残兵在城楼上跟起义军说刘裕已经吓得跑路了,起义军立刻大举进攻,结果被刘裕一波埋伏带走。
刘裕连续两次以少胜多,大败起义军,结果下一仗里却差点被队友坑死。
这时候,海盐县的县令鲍陋突然表示希望能让儿子鲍嗣之率领一千人和刘裕共同作战。开战的时候,刘裕上来先又打了一套伏击,击退义军,结果鲍嗣之这家伙,一看到敌军退了,立马带着部队莽了上去。
刘裕看到友军上去了,只好上去接应,结果被起义军大部队攻击,刘裕带着部队且战且退。退了一半,刘裕发现自己好像逃不掉了,于是干脆停在原地。义军见刘裕不跑了,估计也是被埋伏出心理阴影了,觉得这回刘裕又在玩花招,于是大家都不敢上去。刘裕看到起义军愣在原地,下令攻击义军。
没错,刘裕又冲上去了。结果这一冲,更加坐实了刘裕有伏兵的“事实”,于是又撤围跑了。与此同时,刘牢之一举击败了孙恩的主力部队,孙恩于是又回到那个岛上。
五月,孙恩又从那个岛出兵,入寇沪渎(今上海),杀吴国内史袁山松。结果这一回,出乎所有人意料,孙恩这次改变方针,直接向北攻击广陵(今扬州),向西攻击京口(今镇江),打算直接威胁京师建康的安全,十余万大军直接推向建康。听到消息的时候,刘裕还在海盐,至于刘牢之,那位就更远了……他还在山阴县。刘裕接到消息,立马带着手下那些少的可怜的部队向西进军。
结果,刘裕手下那一点点人和十几万起义军在丹徒狭路相逢。刘裕到的时候,孙恩调集数万大军进攻蒜山,这时候,刘裕竟然直接冲了上去,一举大败兵力远胜于自己孙恩军队。
不过,刘裕赢了归赢了,兵力跟孙恩仍然不是一个级别的。当然这时候,孙恩也没这个兴致接着跟刘裕对攻,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从长江上绕过刘裕,直接把建康拿下,这样东晋不就灭了吗?
于是,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孙恩命令船队向西进军。当时是农历六月,大概是公历七八月份。众所周知,长三角地区夏季盛行东风,正好可以让孙恩顺风直趋建康。妖孽的是,孙恩进军以后,突然刮起来强劲的西风,孙恩的船队一时间难以进军。更加要命的是,这阵西风大约刮了十天,一直刮到了刘牢之返回,鉴于刘牢之已经回军加之自己运气实在太差,孙恩不得不放弃进攻建康,向北前往郁州。
这么一来,整个战局就完全扭转了。刘牢之的部队虽然远少于孙恩,但是他所指挥的是两晋南北朝最精锐部队之一的北府军。这支部队最早在孝武帝初年由名将谢玄创立。太元八年(383年),雄才大略,统一北方的秦宣昭帝苻坚起大军号称一百一十二万南征,孝武帝以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线总指挥,率领北府军迎击。当时还是谢玄副将的刘牢之率领数千北府精锐奔袭洛涧,在洛涧之战中大破数万秦军,斩杀前秦名将梁成。不久,谢玄率领主力部队在淝水大破秦军,苻坚率十余万人仓皇遁回洛阳,北府军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著名胜利。
面对吞燕灭凉,纵横北方,所向无敌的五胡第一明君苻坚和他的百万前秦大军尚且能够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孙恩这点兵,这点军事水平,真集结主力部队打起阵地战来,起义军都不够北府军塞牙缝的。同年,刘裕在郁州、沪渎、海盐三次重创起义军,又把孙恩赶下了海。
孙恩虽然颇得人心,响应者颇多,但是毕竟不是神仙,也不会撒豆成兵的本事。这么连番败绩,也使孙恩遭受了重创。第二年,孙恩趁着东晋内乱打算出兵偷临海(今台州),结果一个太守就把他暴揍一顿。这回,孙恩没有再回到岛上,而是选择了自杀,由卢循接管其部下。
当然,这就和刘裕没什么关系了,因为他还有更加重要的任务去做。当然,此时的他,也已经不是一个小小参军了,已经成为了东晋王朝的建武将军、下邳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