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29 17:42:27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著作,深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喜爱。不同于一般的江湖相书,《冰鉴》强调声音、容貌、神态、气色的密切关联,注重在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平衡,介绍了识人、相人的重要方法。在《新解冰鉴》中,作者以《周易》的高远思想境界关照、解析《冰鉴》,不仅详细讲述了透过外表看到他人本质的具体方法,还揭示了依靠修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深刻哲理和具体途径。
品牌:爱智达人
上架时间:2016-12-0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爱智达人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深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喜爱。《冰鉴》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因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冰鉴》有七篇,也叫《冰鉴七书》。有的人第一次听到这本书,以为是“冰鉴奇书”,其实是“七书”。《冰鉴》的作者并非曾国藩,但其广泛流传跟曾国藩的推广是有关联的。中国几千年来的读书人中,能够像曾国藩那样在事功上有卓越建树的人并不多见。一般来讲,读书人没有那么大的行动力,讲理论的多,批评的多,能够成就功业的少之又少。而且曾国藩还能够进退有序,得到善终,更是难能可贵。他的影响力跨越清朝和民国,直至现在。曾国藩的事业,可谓无中生有,从零开始。他从一介文人,到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要钱没钱,要人没人,都得自己经营,但是十几年就获得了成功。原因之一是他起用了大量的人才。用人就涉及观人术,不管《冰鉴》是谁写的,曾国藩从书中得到很多的益处是毫无疑问的。
《冰鉴》的七篇本文,大概有两千二百多字,平均一篇三百来字。文章很短,也很精练。我的一位同门师弟曾经评价说:我们看《冰鉴》,首先,不要把它当成一般的江湖术士之相书。其次,《冰鉴》中的观人术,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就像《易经》也是动态的一样,一动起来就复杂了,“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而且动静之间是有关联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转静,静极思动;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它是有节奏、有变化的。此外,《冰鉴》强调整体性,即声音、容貌、神态、气色等都是息息相关的,就如《易经》中最好的一个卦谦卦,能够在动态变化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称物平施”。最后,《冰鉴》观察入微。
《冰鉴》七篇依次是:第一篇谈《神骨》,第二篇为《刚柔》,第三篇为《容貌》,第四篇为《情态》(“容貌”和“情态”是从“神骨”里面分出来的),第五篇为《须眉》,第六篇是《声音》(声音很重要,人的容貌会老,体气会衰,但声音是不大容易变的),第七篇为《气色》。整体看来,这七篇注意到了动静的变化、整体的照应,思路和结构很完整。
动静结合,包括无形、有形,有声、无声。有一些事物有形,有一些无形;有一些事物有声,有一些无声。就像《易经》中的兑卦照讲是发声的,可是也有不讲的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兑卦重在表现,但不一定要讲出来,可以通过人的举止、接触、互动去呈现。像兑卦第三爻“来兑”,结果是凶,而上爻“引兑”,一句话不讲,迷死人——吉。所以不只有讲话才是表达,如肢体语言,所包含的信息就非常丰富。
关于曾国藩,《清史稿》中记载,曾国藩为人威重,有美须髯,眼睛三角形、有锋芒,招待客人的时候,会随时随地观察对方,随后自己做笔记评判这个人的优劣利弊。对照那个人后来的表现,几乎都能吻合,这与其精通《冰鉴》是分不开的。
关于《冰鉴》,其重点、成就及主旨特色,从《易经》的角度看,可以用几个卦象来说明。
首先,《冰鉴》讲的内容是什么?答案是师卦,体现在第二爻、第五爻。师卦的“九二”为大将之才,离不开“六五”的赏识。第五爻代表的是将才的君位,更重要的是第五爻是宜变的爻位。第五爻称“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是说师卦需要劳师动众,以性命相搏。作为国君就要知人善任,拜将就得用真正的人才,而且一旦起用,就要“用人不疑”。不要派心腹去监军,这样做是自乱阵脚,与领军大将会生出嫌隙。另外,打任何仗都要师出有名,即“田有禽,利执言,无咎”。第五爻单爻变为坎卦,也就是说师卦中的君位也是险不可测,用人或者疑人都有无限的坎。战争中,国君与大将的配合至关重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重要的就是君、将之间的信任,师卦二爻、五爻要密切配合。二爻爻辞称“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说明他是能够打赢这一场战争的将才。如果两爻都动,就是比卦。师、比是一体相综的两面,既是军事与外交,也是对抗与合作,属于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师卦“容民畜众”,不都是说打仗。“师者,众也”(《易经·序卦传》),形形色色的众生中,人际交往就像打仗一样,有时候一败涂地,有时候大获全胜,所以我们要对形形色色的众生进行研究、分类。五爻、二爻一旦合作好了,则可以成事;一旦互相猜忌,就会把事情搞得乱七八糟,风险很大。第二爻办事能否顺利,跟第五爻的信任有莫大的关系。“王三锡命”,不一定只是王命,也可能代表天命,人的个性、心性,很多是源于天赋的。故第二爻《小象传》说“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师卦第二爻是大才,还有老天眷顾,故能“承天宠、怀万邦”。另外,师卦、比卦属于霸权思想,没有超脱称霸的格局,也就是说整个《冰鉴》还是偏重争霸的格局,即着重于人生的争胜负,还没有到王道的程度。不像《人物志》到最后说:要谦,要弃争、释争,化解争端,那是近乎王道的格局。《冰鉴》学通了,对人际的冲突、合作要从整体去看,就像第二爻跟第五爻既冲突又合作,既有师,又有比。
其次,《冰鉴》的特色是什么?其特色就是鼎卦,体现在第二爻和第六爻。鼎代表公权,涉及权力资源的分配。如何调和鼎鼐,这可是实学,也是帝王学,这说明《冰鉴》又跟帝王学有关。宜变的爻位在第六爻。第六爻“鼎玉铉,大吉无不利”,爻变是恒卦。换句话说,辨识人才有“金铉”的方式(第五爻),也有“玉铉”的方式,“玉铉”更长久。《冰鉴》比一般的相书层次高,看到了永恒的层面,而且推高到玉铉的层次。“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这是讲“金铉”。“玉铉”则考虑到下一卦震卦了,“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涉及接班永续的问题。这是《冰鉴》能够让我们提升的地方,即鼎卦第六爻的意思:要锤炼出“玉铉”的层次,不要老是待在“金铉”以下的层次,不然,种种鼎中的人才,格局还是有限。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金铉的境界是有限的。当然,我们不要忽视鼎卦第二爻:“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这就告诉我们,有很多人才是被埋没的。有些人即使知道对方是人才,但也可能不会用他;而且人才一定是遭妒忌的,人不遭嫉是庸才,这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鼎卦第二爻的处境,爻变为旅卦,失时、失势、失位,当然进入不了权力的核心。但是,为什么最后能够吉呢?因为人在遭妒时,被打压,不得意,怀才不遇,但没有失去分寸,况且从古到今怀才不遇者居多。庸才就像鼎卦第四爻,去做贪官了。既然是英才,暂时坐冷板凳,并不代表将来没有突破,即得到鼎卦第五爻的赏识。“六五”能够用“九二”,这跟师卦是一样的,不管是打仗,还是从政,五、二都要配。师卦的第二爻这种军事奇才,只要政治领袖“六五”赏识就成。而鼎卦第二爻这种具有政治才能的人才需要等鼎卦“六五”起用他。只是鼎卦的“六五”通常不能用“九二”,因为旁边有“九四”这种庸才。“九四”打压“九二”,这是正常的。只有“九四”搞砸了,“九二”才可能有出头之日,这就需要“九二”学会忍耐,把人生种种东西看淡,最后才有吉的可能,可以为国贡献才具。鼎卦的二爻、上爻告诉我们,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不能只盯着“金铉”,还要想到“玉铉”,即传之永久的接班问题;还有就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在不得发挥才干的时候,要学会忍耐、保持风度。这两个爻动,就是小过卦。“小过”是人生实践真理的阶段,“可小事,不可大事”。“宜下”,低调,“不宜上”,才能大吉。为什么说小过卦是实践理想抱负呢?因为小过卦前一卦是中孚卦,小过卦的后一卦是既济卦,小过卦就是承前启后,才得以信受奉行,最后成功。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成就事业。这就是《冰鉴》的特色。同上面的师卦一样,鼎卦也跟天命有关,鼎卦《大象传》称“正位凝命”就是如此。同上面的师卦一样,鼎卦也跟天命有关,鼎卦《大象传》称“正位凝命”,即人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靠着后天种种的精进修为,才能突破、开创人生的局面,靠着我们内心的修为,才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相、改变我们的命。
这就涉及第三个问题:修为对命相的改变如何?表现为大有卦,重点在第二爻和第六爻。修为对命相、命运能造成很大的改变,这一点可以肯定。这样才有意思,要不然很多东西已经命里注定,前路已经被锁死,那就不好玩了。大有卦“遏恶扬善”,前面的同人卦则“类族辨物”,这不是活生生的人物学吗?千人千面,分辨善恶、类别很重要。大有卦跟命也有关,《大象传》称“顺天休命”。第六爻爻辞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不是迷信。人身为小宇宙,按照天则行事,当然“吉无不利”。大有卦的上爻通到天地人鬼神的谦卦,非吉则利。这就要靠平日里自强不息的修为。那要如何精进到大有卦的上爻呢?要不断地“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精进的象就在第二爻:“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积中不败也”。不断地按时中之道去修为,慢慢就上道了,成为大器了,就如一辆坚固的大车,立于不败之地。积善之家有余庆,荫及子孙,就有好基因;积不善之家,就必有余殃,祸及子孙。第二爻勤奋地开拓自己的格局,积极进取往前走,不怕人生中诸多的障碍、险难,道路自然会逐渐畅通。第二爻单爻变是什么卦?就是离卦,“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第六爻和第二爻一动,即靠着后天的修为,不断改变你的相,挣脱人生的锁链,就变成丰卦的如日中天,既有智慧又有强大的行动力。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丰卦。可见,人生并非都是命定,理论上都可以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突破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修为不得其法,在“命”里浮沉。
这是对《冰鉴》的大致介绍,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作者还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