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这可以说是写给底层大众的,或者说是宽慰底层大众的“名言”。
若不这么写,论有心行善就可获得上天或神灵的奖励,那底层大众还能有出头之日吗?
富人修桥铺路、施粥救济难民,若把功德量化的话,那就算做一次,也是普通底层大众行善一生也无法比拟的啊!
再若善恶可相抵,那为恶赚钱,再拿出一部分做善事,功德大概率会远远大于恶行,人人都这么想、这样做,那赏善罚恶就成了纯粹的功利和工具了。
所以才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说法大行其道。这可不是时代的局限性,说白了就是宽慰底层大众的。
上面是善恶观,还有关于孝道的“论心不论迹”,关于淫邪的“论迹不论心”。
这就好比父母病重,无钱穷人砸锅卖铁后也无力让父母得到医治,那能说不孝顺吗?
所以说,但凡讲究“论心”的都是宽慰底层大众的。
反而“举起屠刀先成魔,放下屠刀可成佛”、“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样的名言才是时代局限性下的产物。
你做恶积攒钱财,那之后用这钱财去行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抵消曾经做恶的惩罚,一码归一码。
这方面个人感觉“了凡四训”里的设定最为合理,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做善事要身体力行才能获得功德嘉赏。
如袁黄出生时因母亲救过一高人,经高人给孩子批命一生的际遇,其命中注定结局是绝嗣悲惨,后经验证高人批命非常准确,袁黄准备躺平等死。
后袁黄又经高人点化其行善积德可以改命,袁黄恍然大悟,开始撒钱类行善,可神灵最终确告知其并无功德,需要身体力行的去行善才能获得功德。袁黄和其妻子二人开始转变行善方法,终获得子嗣。
袁黄自身再仕途上的命运也因善念和善举而避过灾劫,临终前留下“了凡四训”作为家训。
这则故事个人感觉要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立意更优秀些!
诡异世界:我考上城隍吧
诡异世界:我考上城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