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首页
排行
分类
免费
我的
广场
首页>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吧
查看目录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吧
276评论
回书籍详情页
以前名字好难听
看完的感受
除了格里高尔那篇很精彩之外,其他的有点看不懂,不知道是翻译的太官方,还是我的理解有限,有没有能解释一下的呢?
2024-01-24
回复
赞
Miraitowany
重拾“自我”——评“变形计”
卡夫卡的作品向来以荒诞著称,这与他表现主义文学大师的身份密不可分。表现主义提倡书写个人内在主观感受,反对直接描写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也正是因此,在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中,才会出现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只变大版甲虫这样完全脱离现实的荒诞情节。
然而,尽管“变形记”向来都以荒诞的外衣示人,但隐藏在背后的现实问题即使是在一百年后的现在也未过时。在卡夫卡描述的荒诞生活背后,也许有着当下许多人正在经历的残酷现实。
“变形记”的的荒诞直观体在写出了人变成甲虫这种超现实的情节。但实际上,假如个人的眼光仅仅停留于此,很大程度上就浪费了卡夫卡的别有用心。卡夫卡的突破在于设置了一处强烈的对比,当反常的态度与超现实的情节碰撞后,荒诞的味道便自然散开来了。
在传统志怪小说中,当人物遇到了牛鬼蛇神,第一反应不是吓得嗷嗷大叫就是原地发怵,这是情理上的正常反应。但“变形记”中的人物却反其道而行之。当格里高尔缓缓醒来,望见自己颤动的爬足时,最担心的竟然是上班要迟到了,而不是我怎么变成了一只甲虫?格里高尔的家人虽然在见到甲虫真容后也一度吓得“花容失色”,但却在平静下来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当超出正常认知的场景出现在眼前时,众人却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种有悖常理才是“变形记”的荒诞本质。
除此之外,小说的叙述语调也让这种荒诞感更加强烈。作为第三人称小说,叙述这一重任由隐身的叙述者来完成。叙述语调的克制冷静无疑更加深了全文的荒诞感,也正是在情节设置和叙述语调的相互作用下,“变形记”才充斥着浓郁的荒诞之味。
当然,荒诞只是特点,探究隐藏在荒诞背后的现实问题,才是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正确思路。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变形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观念对于个人的压迫与异化。诚然,在书中确实有对格里高尔所在公司管理人员无视职员身体健康,将他们当成工作机器对待的情节,也确实多少反映了秉持利益至上原则的资本家对个人的剥削。
但所谓“小说鲜明明地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现代人的共同命运,即无法摆脱蒙受异化之苦的丧失自我的悲哀与寻找“自我”的徒劳挣扎”的论断其实经不住细细的推敲。如果说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弊端,是个人无法逃脱的命运,那么格里高尔其实是因无路可走才沦落于此。但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
在阅读完“变形记”后,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拼接出了这句话,“荒诞,也许才是生活的真实底色”。原因无他,卡夫卡所描述的荒诞情节一经细想,反而真实的令人发怵。
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对于没有“自我”,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他人的格里高尔来说,亲人的接纳是他战胜虫性,维持人性的关键所在。所以,当曾经自己十分宠爱的妹妹说出“他已经不再是格里高尔”之后,格里高尔苦苦维持的人性便彻底消散殆尽,为他人而活的自己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毁灭已成必然。
而如果读者的想法再大胆一些,荒诞背后的现实也许更加残酷。格里高尔家人放弃他的原因在于,他已经变成了一只甲虫,即“他”已非“本他”。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做许多延伸。当曾经的家人变成植物人,亦或者是神志不清的精神病患者,是不是也符合“他”已非“本他”的逻辑?当风光无限的百万富翁突然家道中落,贫困潦倒,是不是同样也满足上述推断?
于是,我们便不难发现,书中所展现的情境绝非空穴来风,并且还作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毕竟当格里高尔的家人难以掩饰自己的厌恶之情,大喊大叫着要赶他走的时候,尚还可以以格里高尔已经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甲虫,而不再是当初那个活生生的人来做解释。这种跨越种族的异化,中和了家人的残酷与冷漠,不至于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倒吸冷气。
然而现实生活却没有这异样的美化,向来是以真面目示人。因家人重病而弃置不顾的,绝非没有。当曾经不可一世的富豪穷途末路,朋友避之不及,娇妻立刻走人的情景也有很多。在无可解释的现实中,我们只能直面那些脆弱的关系,那些虚假的情谊,比起小说,残酷了何止几倍?如此看来,我们许多人都曾是格里高尔,只是没有变成甲虫。而之前提到的家人对格里高尔不管不顾,不符情理的情节似乎也得到了“合理”解释。毕竟在当生母年老便将之活埋的做法都存在的如今,家人变成虫子后不采取任何积极措施似乎还真不是什么解释不了的“荒诞”。
乔斯坦·贾徳曾在“苏菲的世界”中如此论述荒诞的意义:“其中的角色时常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非常不真实、像梦一般的情境里。当他们毫不讶异地接受这种情境时,观众就不得不讶异这些角色为何不感到讶异。这是卓别林在他的默片中惯用的手法。这些默片中的戏剧效果经常来自于卓别林默默地接受所有发生在他身上的荒谬事情。这使得观众不得不检讨自己,追求更真实的事物。”
而卡夫卡所带给我们的,无疑也是同样的东西。面对这无限逼近现实的荒诞,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检讨,重新找回生活原本的“真实”。
2022-12-31
回复
16
BLU-Floyd
读着难受
这本译的是真有点烂啊……也不知道译者是谁
2022-11-28
回复
赞
Чэнь
因为课本里有节选,所以过来观摩观摩
2022-08-07
回复
赞
爱发呆的河马
这本书除了前两篇看得都有点烦躁,是刻意为之吗?
2018-10-19
回复
赞
司徒
很好看,很感动人,看的我都想哭了
2020-08-08
回复
赞
苏格拉底爱孔子
变形记
?0?2 ?0?2 ?0?2 ?0?2从“我”莫名其妙的变成虫子开始,荒诞就上演了,而家人与“我”关系的异化也渐渐成形。对于我们的现实来讲,变成虫子固然是不可置信的,但家人的反应却在现实中时有发生。
?0?2 ?0?2 ?0?2 ?0?2而虫子的形象完全可以代之以生病——是的,我们不会变成虫子,但我们很可能身患重疾,而家人也很可能在日益沉重的负担中消磨掉心智,最后甚至盼望着病人能早日死去以便给自己解脱。
?0?2 ?0?2 ?0?2 ?0?2 ?0?2虽然不是人人都如此,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也绝非无稽之谈。就像文中的妹妹一般,一开始对“我”十分同情,但在家庭陷入经济危机之后改变了态度,最后竟然巴不得“我”死掉。当去除了“我”这个累赘后,父母和妹妹是多么的高兴,竟然请假出去郊游来庆祝这一喜悦心情,这在平时时难以想象的。
?0?2 ?0?2 ?0?2 ?0?2 ?0?2卡夫卡就是这样,直击人性的要害,使得语言充满了力量。
2018-12-09
回复
9
用户532700569086
模糊又清晰
作家在清晰地认识到人的本能中有渴望孤独和恐惧孤独的成分,借用不同的变形角度来展现人的内心,既有趣乐读,又真实完整,整本书妙趣横生。
2018-10-04
回复
2
陌路………吾🅥
卡夫卡
好的一本书,文中的手法荒诞但不失真实。
文章说明了自己的孤独,无助,又向往这一种自由。
2018-08-14
回复
2
人舌
荒诞的手法
格里格尔挺可怜,可是总会在阅读的时候透露出少许的可恨。家人很可恨,可是在生存面前又带着可怜。这也许是卡夫卡思想里一种矛盾的体现吧。全世界都抛弃你时,真的就找不到出路吗?
2018-08-02
回复
4
不再一样
一种孤独,一种只有自己才懂得孤独。无人理解,无人能相助。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却担心受怕被陷害,这是一种交错复杂的心里状态。没错,这就是孤独的痛苦。
2018-02-07
回复
7
bilibili
一个人的价值与良知在社会机器下被碾压的一点不剩。从稚嫩的来到世间到饱经人世冷暖,自己所坚持原则与期望早已变质,只剩下孤独与压抑的人生。
2018-07-12
回复
2
LXT-Win加油!
可以的
真的可以看,非常有吸引力
2018-07-12
回复
2
用户530600173486
慢慢看的话,还是很有意思的
2018-07-08
回复
1
qzuser
变形记一文,很现实的批露了人性中存在的互利关系,与情感的不堪一击!!文章很好,很现实,不做作!让人看了很心痛,同时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实!
2018-07-04
回复
3
点点滴滴
看他的书脑洞大开。
2018-06-17
回复
1
东邪西狂C.Q
无语
除了前两篇,尤其是地洞开始,看时时常觉得再看就要疯了,语言特点就是喋喋不休…
2018-06-07
回复
1
庄飞舟
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心情,读书的感觉会不一样,从这一点看,读书就是读自己,真如司汤达所说:小说就是一面镜子。
2018-05-26
回复
3
书友2021030174143190772
你们觉得怎样,我觉得很好看
2018-03-31
回复
6
fake
收藏!!!
2018-03-19
回复
赞
下一页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吧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