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
排行
分类
免费
我的
广场
人气
收藏
畅销
更新
字数
筛选
首页
>
小说分类
>
文化
会员
印象派绘画在近现代中国的传播(1905—1937)
本书从中国中心观这一历史视角出发,联系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与中国艺术现代转型实际需求,考察印象派绘画在中国的传播问题,以涉及印象派跨文化传播的近现代期刊文本为重要研究线索,有机结合新式美术教育机制的早期发展进程,以及艺术创作、社团展览等多元传播渠道,澄清印象派传播进程走势、起落效应,透视印象派绘画与中国本土艺术语境的互动形态,辨析外来艺术因子对中国艺术现代发展的具体影响。本书适合所有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
方茜
·文化史
·17.3万字
会员
西方传播思想史
传播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途径,与人类文化思想的发展紧密相关。本书根据历史时间顺序,梳理古希腊罗马时期以来体现传播现象、传播理论的主要学派及相关文献,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尝试探究西方传播思想的内在发展逻辑,从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三个思想认识阶段阐述西方传播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并对相应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学说展开介绍,为传播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建构与思想脉络研究提供参考。
姚君喜
·文化史
·53万字
会员
山海经神怪大全
《山海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千古奇书,寥寥几万字就聚集了中华神话之精华,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那些奇形异状的兽怪、光怪陆离的国度、各有神通的神祇。传说《山海经》先有图后有文,山海图是具象化的《山海经》,是其灵魂所在。但最初的山海图早已失落于岁月长河,本书作者花费5年搜寻散落在历代古籍中的资料,在丰富文献的基础上精选出500种或诡异奇绝或妙趣横生的人、神、异兽,整理出种种奇幻故事,并据此以现代绘画手法演绎上古奇书,用图画复原出山海神怪的惊绝样貌,从而图文结合,编制出一部更全、更丰富的山海经神怪档案,重现、再造了一个神秘厚重的山海世界!
黄创业著绘
·中国文化
·8万字
会员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
以鲁迅为线索,将100年前的十四位先生串联起来,生动再现先生们青年时的思想和生活。从生活、工作、友情、爱情等角度切入,在近乎平常的有趣私交中展现先生们的宏大思想碰撞。
张守涛
·随笔
·15.6万字
日常的深处
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时常被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对贫乏的过去,重回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为什么柴火灶比煤气灶烧菜更香?为什么自行车比汽车似乎更能承载?为什么炉子比暖气更暖人心?这种对过去生活的罗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伟琢磨了一种恰当的、刻画生活的手段,从怀旧的影像中梳理内心,透过自身的经验和长辈的回忆,回顾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熟悉的技术人工物(俗称“东西”)是如何生灭的,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之前的岁月物件是如此金贵,仿佛家庭成员,而现在的物件变成了纯粹的商品,不再需要人花心力照顾,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这或许反映了人们生活底层的逻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本书中所谈论的诸多技术物是“70后”“80后”和“90后”共同的回忆,有些是比较单纯的设备,比如电视、手机,有些是直接和生活相关的技术产品,比如住房和穿衣,还有饮食。王小伟以技术哲学为基,打破学术和文学的壁垒,写下这本以日常用品为主角的小书,刻画一段我们共同走过的集体历史。
王小伟
·随笔
·8.4万字
会员
纸上起风雷:中国文人(1900—1949)
本书以新闻史的视角,按照时间线索打捞和挖掘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诸多细节和历史真相,详细梳理了1900—1949年的中国新闻人、报刊和重要新闻事件,涉及王韬、梁启超、鲁迅、胡适、徐志摩、邵飘萍、林白水、张季鸾、邹韬奋、王芸生、瞿秋白等近现代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新民丛报》《大公报》《新青年》《新月》《语丝》《民立报》《现代评论》《申报》等知名报刊,还原了现代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文人的时代气质。
汪兆骞
·文化史
·20.8万字
会员
万象中轴
北京中轴线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它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精魂。位于中轴线上的遗产点位历经千年仍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推动中华文化当代发展的动力。本书从"历史之源”、"文化之韵”、"民俗之乐”三个维度,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北段自景山至钟鼓楼段七个遗产点位的文化意蕴、艺术美韵和人文风韵。文字内容涉及每个遗产点位的发展历史、名人轶事、风景美食、诗词散文等,文化内涵多样;图片内容涉及每个遗产点位的历史文献、精美插画、风光摄影,视觉效果丰富。
胡钰主编
·地域文化
·3.5万字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中国乃无独立之科学,亦无独立之哲学,一切知识贵能会通和合,乃始成其为学问”,但近代以来,受全盘西化之风影响,学者追求以分门分科之法治中国传统学问,务求西化,再不求融通体会。钱穆认为这种专家之学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近人必以西方史学来治中国史,则恐终难理解矣。”先生忧心斯文坠地,先著《中国学术通义》,就经史子集四部求其会通和合,又著此书,就哲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当时之新学术,讨论中国传统学术及中西方学术思想相异处,主张必回就中国以往之旧,主“通”不主“别”,方能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
钱穆
·理论
·16.2万字
会员
中国奇幻事典:中国古代经典怪谈图鉴
从《山海经》到《聊斋志异》,从神话传说到中华民俗,中国奇幻文化蕴含了民间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它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代人的心中,为影视、动漫、小说、游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本书收录《子不语》《太平广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古代典籍中100个奇幻诡谲的故事,化身为美女的青衣蚱蜢、身披鳞甲变成龙的货郎、活了几百岁的独角人、从乌龟肚子里钻出来的鳖宝……并配以细腻诡谲的插画,为读者呈现一个光怪陆离、神秘莫测的世界。
徐客著 山米绘
·中国文化
·5.2万字
会员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
本书是一部视域广阔、别开生面的西方文化综论。书中将超越现实、追求彼岸的“超越的浪漫精神”作为西方文化的本质精神特征,将宗教殉道意识、世俗英雄主义、个人自我完善的动态平衡作为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地展现了西方文化从古希腊文化的原始和谐到罗马帝国的英雄主义,再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唯灵主义,最后到现代早期的国家主义、科学崇拜和乌托邦理想,总共300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
赵林
·文化史
·29.1万字
会员
西邻照影
《西邻照影》是一部散文随笔,作者选取19至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化名人近百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搜集并讲述他们的生平经历、创作故事与趣闻轶事,涵盖了百余年来各国文化尤其是文学领域不同发展时期与流派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既包括卡夫卡、海明威等文学大家,又包括卓别林、玛丽莲·梦露等文艺名人,以及一些在自身领域、地域有着杰出成就,但尚未被大众读者所熟悉的文学家、艺术家等,既能让大众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收获新知,也是一本为文学发烧友准备的“进阶”读物。本书作者沈东子为知名作家、翻译家,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多年,著作颇丰。作者选用自身在阅读、翻译经历中搜集到的材料,将相关人物的性格、作品与轶事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他们的个人生活与作品创作之间的关联,文字诙谐,集讲述和评论于一体,带领读者更深入地认识、理解书中涉及的文艺家及其作品。
沈东子
·随笔
·9.9万字
种族与文化
《种族与文化》是作者托马斯·索威尔15年研究和旅行的成果,也是作者“文化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一。索威尔曾两次环游世界,多次到访地中海、波罗的海和环太平洋地区,他希望通过研究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帮助我们理解在今天和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种族文化在塑造各国人民和世界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命运方面所起的作用,重新审视当下与未来。从古代城墙环绕的耶路撒冷到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国家新加坡,每个地方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种族与文化》中,索威尔的核心观点认为,无论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还是漫长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一次转折,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历史的剧变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理解文化资本对一个民族或一个文明社会的经济命运的影响为何远远超过政治、偏见或基因,而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差异本身,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尽可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问题,从内在发展的角度,为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社会争取更多的文化资本和文化自信。
(美)托马斯·索威尔
·文化史
·22万字
会员
上古神话演义(全3册)
近年来,神话题材尤其有关上古神话的图书和影视作品非常受读者欢迎,例如哪吒、姜子牙等,《上古神话演绎》作为一部恢宏的著作,是民国时期的钟毓龙所著,它是一部亦史亦文的小说,讲述了华夏民族从混沌到有序,童年的成长历程。以大禹治水为线索,从盘古开天地起,至大禹儿子启继承帝位建立夏朝止,把中国上古神话故事几乎全部囊括殆尽,书中所有故事涉及的人名、地名及事迹,不是杜撰臆造,都以如《禹贡》《山海经》等几十本古书记载为依据,书中还包括大量古代文化知识,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思想和底蕴。
钟毓龙
·中国文化
·101万字
会员
模仿荷马:以《使徒行传》中的四个故事为例
传统认为,新约书卷《使徒行传》中的叙事来自基督教的历史记忆,或至少来自对口传传说的记录。但《模仿荷马》挑战了这一认识,主张《使徒行传》中的故事来源是荷马史诗,而非早期的基督教传说。作者首先设定了六个鉴别文学模仿的可靠标准,然后挑选出《使徒行传》中的四个故事作为切面,参照这些标准,一一评估它们与荷马史诗之间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模仿关系。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使徒行传》的作者是以荷马作品的著名场景为模型,创作了笔下的故事,而不是来自任何历史的记忆。作者进而研究了《伊利亚特》中的故事对后来的古代文学的影响,并提出,在《使徒行传》之前,这一故事已经创生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模仿性的文学传统。
(美)丹尼斯˙麦克唐纳
·文化研究
·16.9万字
会员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陈来卷
孔子文化奖是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国际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团体、个人若干名,主要表彰奖励对全球儒学研究和孔子文化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个人和非政府组织。这个奖是文化部的最高奖项之一。本套丛书是自2009年首届孔子文化奖设立以来,历届个人奖获得者的文集汇编,已经出版有:《杜维明卷》(2009年度),《庞朴卷》(2010年度),《汤一介卷》(2011年度),《牟钟鉴卷》(2012年度),《李学勤卷》和《安乐哲卷》(2013年度)共6本;此次预计出版的为《陈来卷》和《董金裕卷》(均为2015年度)。每本书的内容以“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为核心,选取获奖人最具学术创见的观点、短语、概念等,选录其最具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创新性的文章、著述、学术演讲。《陈来卷》共分为“中国儒学史研究”“儒学与当代哲学建构”“儒学与美德伦理”“儒学与现代世界”“儒学与文化的多元普遍性”“传统与现代”共六编,所选内容均为已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已出版专著中的节选,内容以儒家文化与伦理建设为中心,充满了学者深沉的文化和社会关切。
杨朝明主编
·理论
·34.1万字
会员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董金裕卷
本套丛书是自2009年首届孔子文化奖设立以来,历届个人奖获得者的文集汇编,已出版《杜维明卷》(2009年度),《庞朴卷》(2010年度),《汤一介卷》(2011年度),《牟钟鉴卷》(2012年度),《李学勤卷》和《安乐哲卷》(2013年度)共6本。丛书内容以“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为核心,选录获奖人最具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创新性的文章、著述、学术演讲。本次出版的为《董金裕卷》。董金裕先生是2015年度孔子文化奖获得者,数十年来,或应邀演讲座谈,或规划办活动,或参与学术会议,或投稿学术期刊,皆围绕着儒学的向下扎根、向外推广、向上发展等方向进行。本书所收各文分为“孔子·孔庙·释奠(祭孔)”“孔孟思想·儒学与现代”“《论语》《孟子》·儒学推广”“历代诸儒”四编;另有附编,为关于董金裕先生的报导、访谈。充分展示了董金裕先生注重中华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儒学走向社会的使命感,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杨朝明主编
·理论
·30.9万字
会员
《尚书》与中国文化
本书适合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尚书》是一部标准的“上古史纲要”:从帝尧勤政爱民的故事开始,到秦穆公痛陈悔恨的誓词结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述说了上古时代两千年间发生在东方大地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漫长的两千年间,这块土地上到底发生了多少件事情,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故事究竟有多少,恐怕谁也难以说得清楚。然而《尚书》只撷取了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启伐有虞、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立国、周公东征、成王传位、穆公悔过等社会生活片段,透过这些片段,后人可以窥见上古时代社会发展的大体走势,因此我们说《尚书》是一部“上古史纲要”。本书从“尚书源流”“尚书与现代生活”“尚书与中国传统政治”“尚书与中国传统思想”“尚书与中国传统法制”“尚书与中国史学”,几个板块,把《尚书》基本讲透了。
姜建设
·中国文化
·15.3万字
会员
《左传》与中国文化
本书适合高中以及以上文化程度读者阅读。本书全面、客观、系统介绍了历史名著《左传》。《左传》是讲述春秋史的文献,春秋时代是周王朝的后半段,列国众多,国际政治纷争复杂,重要的有12国。各种国际关系、矛盾错综复杂,提供给读者一个简洁、完整的知识体系。本书从社会、政治、军事、思想几大板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知识体系。基本历史线索(春秋史的早期、中期、晚期)发生的大事件,政局走向、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的基本任务:社会上层再生产,从血缘选拔标准,走向个人素质标准,社会平民趋势从春秋中后期至今);形成基本政治模型(政治凌驾各种教派之上,国家政权偶像化、神圣化)、治理思想模板(民为邦本:要想保住统治权必须保证民众安定生活);奠定传统军事思想面貌、战争观(止戈为武,提出“正义之师”“仁者无敌”,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重视军备,重视军事谋略)。本书作者介绍了不同历史阶段对《左传》的整理研究,兼容并蓄,提供给读者客观存在的各种解读视角、资料。
龚留柱
·中国文化
·18.4万字
会员
《周易》与中国文化
《周易》被誉为“六经之首”,是中国文化元的代表。它作为一种逻辑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华民族各种文化形成发展的始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长期而广泛深刻的影响。不论是农、医、术、数、天文、地理、律历、文史、艺术、棋戏,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易学的烙印。在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行为中更是流淌着易学的精血。《周易》的三才观、整体观、象数逻辑思维方式,不仅是中国文化元的代表,同时也构成了世界文化之一元。本书作者宋会群、苗雪兰通过多个领域的研究,详细论述了《周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书稿分为以下七个部分:一、千古奇书——《周易》;二、周易学简史;三、《周易》与中国思想文化;四、《周易》与中华民族精神;五、《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六、《周易》与术数文化;七、余论。引导读者由浅入深,领略《周易》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周易》对中国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
宋会群
·中国文化
·17.1万字
会员
《诗经》与中国文化
《〈诗经〉与中国文化》是我社推出的“读懂元典”丛书中的一种。全书共分为十二个部分,详细介绍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内容和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可以说,《诗经》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它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在现代社会,《诗经》的教化和治世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对人们的审美培育和情感陶冶依旧非常重要和显著。因此,如今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读《诗》学《诗》热情仍然很高。《〈诗经〉与中国文化》一书,对普及我国优秀而丰富的古典文学,发扬古人“诗以言志”的优良传统,陶冶和提升现代国民的精神情操和文史素养,均有助益。
孙克强 张小平
·中国文化
·13.7万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