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首页
排行
分类
免费
我的
广场
人气
收藏
畅销
更新
字数
筛选
首页
>
小说分类
>
宗教
会员
净土五经一论要义通解(第四册)
中国佛教中的最大宗派净土宗的核心经典!全本无删减,无障碍阅读,原文精校、译文精准,依据古今高僧大德的论述解读经义!附完整译文、《净土法门五百问答》!净土宗系中国佛教中的最大宗派,历史悠久,信徒众多。“五经一论”是净土宗的核心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自古以来,多有高僧大德予以积极推广和鼎力弘扬,关于这些经典的注疏可谓汗牛充栋,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久远,其文言已难以适应当代人阅读。直到今天,也鲜有综合前人注疏、完整解读“五经一论”且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书籍。《净土五经一论要义通解》填补了这个空白。本书将通过疏理历史上高僧大德的精辟注疏,阐述净土法门要义,揭示其简单中见其思想体系之博大精深。提纲挈领,以窥全豹,帮助我们深入领会净土法门之理念、主旨和精髓。
曾琦云编著
·佛教
·22.2万字
会员
乡村基督徒与儒家伦理:豫西李村教会个案研究
作者从市场经济的大视野考察小乡村的基督教,从社会现代转型的高度研究最基层民间基督教的演变,以及基督教对农村民众生活中的儒家伦理的影响。作者按照己/自我—五伦—五伦之外的顺序,通过李村教会的典型事例,深刻揭示了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变动和失衡,基督教在落后农村发展的社会根源,如由社会转型和城乡二元格局引起的打工经济、精英外流、生存艰难、医疗缺失、社保无着、家庭破碎、传统断裂等。随着农村社会中宗族的弱化,形成了道德失范的局面,而乡村基督教在这种情况下充当了激活儒家伦理的工具。不仅如此,乡村基督徒培养出了新的公共参与伦理,建立了五伦之外的新型人际关系。乡村基督徒创造性的发掘并践行改造过的儒家伦理,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文化创造性自我转化的一种尝试,因此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华伟
·理论
·19.5万字
会员
云南宗教文化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研究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试图建构宗教文化与民族团结关系的学说体系;立足国情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观,整理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与民族团结的理论著述和工作经验,结合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战略任务,分析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和谐共存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对影响云南民族团结的各类宗教因素如宗教渗透、邪教传播、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文化生态失衡等问题予以重点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孙浩然
·理论
·18.8万字
会员
回归本觉:净影寺慧远的真识心缘起思想研究
本书依“平等的经学观”,从“真识心缘起”这个概念入手,系统地研究了净影寺慧远的佛教思想。首先,发现p.2141号敦煌文献写本残卷是慧远著作《〈地持〉义记》的一部分;其次,阐明在慧远思想中,真识心是宇宙万法的终极真实,也是他归本真识心缘起宗的理论根据;其三,讨论慧远关于真识心的体性及其遮蔽、朗现等内容,较为全面地拨正了以慧远为地论师的传统看法,而认为他是以《华严》《涅槃》等经为宗趣的如来藏学家。慧远的真识心缘起思想,不仅对此后中国佛教的特质(以如来藏学为主体),而且对其开展的方向,都有奠基性的影响。
冯焕珍
·理论
·31.6万字
会员
《法苑珠林》分类思想研究
翻开本书,翔实的论证,平实的分析扑面而来,一切都那么自然,但又与众不同。本书从知识分类的角度切入,将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佛教、道教知识体系的发展结合起来,对《法苑珠林》成书及撰者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对《法苑珠林》及相关类书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将中国古代分类历史、《法苑珠林》分类的社会知识特征一一呈现。作者以还原历史、尊重时代为主要指导思想,在对《法苑珠林》进行文献考证的同时,融合“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将考据学的方法与中国古代知识社会史、文化史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对中国古代类书在古代文学及相关领域的拓展性研究,都是很有意义且十分必要的探索。在汗牛充栋的中国古代知识典籍里,还有多少被遗忘的明珠?走进本书,也许您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吴福秀
·普及读物
·19.8万字
会员
图像与仪式:隋唐长安佛教艺术
本书以隋唐时期长安佛教造像为核心,探讨了造像艺术中所体现的佛教净土信仰的具体形态,勾勒了皇室、僧团与信众之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长安佛教艺术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目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的实施具有重要支撑意义。
白文
·宗教艺术
·20万字
会员
南亚宗教发展态势研究
本书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究南亚宗教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立足南亚宗教文化的历史传统,寻求当代变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南亚宗教发展态势的深入分析,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为镜,观照中国和世界的宗教问题。
邱永辉 王宇洁 欧东明 张高翔
·理论
·17.8万字
会员
商周秦汉神祇的农业神性
本书旨在通过考察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挖掘商周秦汉神祇身上的农业神性,梳理祭祀活动中所建立的农业神系,探索神祇观念和祭祀取向的演化,考察主要农业仪式中的神祇、礼仪与歌诗,以此揭示蕴含在神祇崇拜与祭祀中的农业文化意蕴。
原昊
·理论
·17.8万字
会员
萨满教美术的艺术民俗学解析:以吉林省乌拉街满族镇萨满教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本书主要针对满族萨满教美术进行研究,在对满族萨满教美术做系统阐述、分类的同时,从艺术作品、民俗生活和文化持有者三个角度归纳其民俗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探求满族民众的审美追求及满族萨满教美术中透射出的满族民众的审美标准。本书将艺术学和民俗学相结合,并将满族萨满教美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背后的民俗文化意义进行解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宋小飞
·宗教艺术
·18.3万字
会员
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研究
本书从政治、法律、文化、行政管理、经济等方面,考察了大清帝国对民间宗教的预防、民间宗教惩治与官员治理民间宗教行政问责制度,并对该制度的实际成效进行了的评议。
周向阳
·理论
·18.1万字
会员
中国佛学(2020年总第46期)
《中国佛学》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现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本刊以汉传佛教教史、义理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研究综述、动态等。
《中国佛学》编委会
·理论
·18.4万字
会员
佛言(英汉版)(法源译丛)
《佛言》是德国人三界智尊者编写的一本英语佛学入门读物,系统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佛法僧、四圣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佛教常识性内容,已流传百年。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国佛学院研究部将其改编为更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全书分为15个单元,其后加附录。每个单元包括课文、英汉单词对照、语法要点、思考题。附录部分包括巴利文、英文、中文对照表和课文的中文翻译,这样更加方便学习。
园慈主编
·佛教
·7.9万字
会员
净土五经一论要义通解(第二册)
中国佛教中的最大宗派净土宗的核心经典!全本无删减,无障碍阅读,原文精校、译文精准,依据古今高僧大德的论述解读经义!附完整译文、《净土法门五百问答》!净土宗系中国佛教中的最大宗派,历史悠久,信徒众多。“五经一论”是净土宗的核心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自古以来,多有高僧大德予以积极推广和鼎力弘扬,关于这些经典的注疏可谓汗牛充栋,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久远,其文言已难以适应当代人阅读。直到今天,也鲜有综合前人注疏、完整解读“五经一论”且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书籍。《净土五经一论要义通解》填补了这个空白。本书将通过疏理历史上高僧大德的精辟注疏,阐述净土法门要义,揭示其简单中见其思想体系之博大精深。提纲挈领,以窥全豹,帮助我们深入领会净土法门之理念、主旨和精髓。
曾琦云编著
·佛教
·18.2万字
会员
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泰译研究
《法华经》是泰译本最多的大乘佛教经典。这些泰译本可分成两个系统:一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妙法莲华经》和直接译自中文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二是梵文系统的泰译本。本书作者重点考察了什译系统的泰译本,分析诸译本译者如何处理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在义理、文化上的契合与歧异,聚焦于译者与文本意义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白湻
·经典著作
·8万字
会员
天天学禅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
杨天
·普及读物
·3万字
会员
贝叶与杨花: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中华文史新刊)
本书以文学性为视角,以问题为中心,对中国禅学、僧诗以及诗僧的诗学理想与文学批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作者凭藉自身具备的多学科专业优势,采取个案解析与宏观论述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东山法门”、“看话禅”、“水月喻”的诗学意义的分析,诗僧身份矛盾、创作心理、创作风格与创作形式的揭橥,以及寒山、皎然、子聪等诗学理论的考察,对禅宗自然观的审美特质、相关表现进行了论述。书中部分章节考察的问题,如“偈与诗的夹缠与界限”,提出区分偈与诗的四个标准;两宋之际禅林的“文字禅批判”与诗坛的“江西诗派批判”同步;出家僧众对中唐文学大家韩愈、柳宗元的理解与评价及其文学意义等,涉及中国佛教与文学关系中较少受人关注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原创性。
张勇
·佛教
·14.5万字
会员
待人好
在《待人好》中,星云大师贯穿了做人生活的这一条主线,教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人间佛教的道理,修好自己的心,修好自己的人生。主题包括护生问题、环保、财富、青少年教育、女性、家庭等。处世之道别无他,唯“待人好”三字而已。
星云大师
·普及读物
·13.4万字
会员
番僧入华来:宗教卷
本书为“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的宗教卷,围绕“唐三夷教与外来信仰”主题,对北朝隋唐时期各种宗教错综复杂的图景进行察,针对由西亚、中亚传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入华后的传播和变化,做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许多前沿的课题被重新解读和再次提出,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尤其对植根中国大地新发现的出土文物,长安米继芬家庭的景教信仰,洛阳景教经幢的比较释,景教天使与佛家飞天的辨识,安备墓祆教圣火的艺术表现,祆教大会石槨线刻画的解读,摩尼教欲艺术品的分析,先发售发表后都曾引起靠前宗教界学者的思与转引,其对“三夷教”艺术的探索和观点开辟了新的领域,推进了中古外来宗教入华后“华化胡裔”的原创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明的借鉴与吸纳,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力强大,人众多,发达,胡汉交往频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国以外的外国人)通过贸易、出使将本国的工艺品、器物、食物乃至动植物带到中原内地,同时将外来文明中的宗教、艺术、俗也带到汉地。最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国的宫廷、城市,潜移默化中将他们的植入了中原,逐渐使得中华文明中有了外来文明的因素。但是,多年来相关研究或者较依赖于文献记载,或者比较具有局限,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胡汉的交流互动。近年来,随着对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在中外交流方面的研究趋深入,尤其是大量相关古成果的涌现,为深入研治胡汉交流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葛承雍
·普及读物
·17.8万字
会员
新罗华严思想史研究
金相铉教授著有百余篇与韩国佛教史有关的研究论文,在韩国被看作这一领域最有名的学者。本书并不侧重于华严思想教理的探讨,而是注重研究新罗佛教华严宗的社会传播和它对新罗国家与民众的影响。作者关于新罗华严思想的实证研究,涵盖了华严文献、寺刹、僧侣、信仰类型、思想特征、流派、禅教斗争、与王权关系、社会影响诸多方面,对理解新罗历史与文化、理解东亚佛教的具体情况,都有很大助益。
(韩)金相铉
·理论
·17.2万字
会员
天童禅寺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浙江宁波天童禅寺,坐落在太白山麓,有如弥勒之肚脐眼,迄今已有1710多年。历代皇帝五赐寺名、十封国师,为“五山十刹”之一、“禅宗四大禅林”之一,又是日本曹洞宗之祖庭。182代住持,均系高僧大德,其中正觉首创“默照禅”,圆悟功在重兴,八指头陀以死殉教,圆瑛乃中国佛协首任会长。有“东南佛国”之称的天童禅寺,建筑宏伟壮丽,规模华东称雄,周围是国家森林公园,“天童十景”,令人流连忘返。本书介绍了天童禅寺悠久的历史和禅宗文化。
戴光宗
·佛教
·6.4万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