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首页
排行
分类
免费
我的
广场
人气
收藏
畅销
更新
字数
筛选
首页
>
小说分类
>
历史
>
史家名著
会员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全72册)
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柏杨耗时十年,将《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言,让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飞入寻常百姓家。全书超过1500张地图及宫城图,让读者从图上读懂历史。柏杨查阅史书,增补历朝历代历史名家对相关事件的点评,又以现代人的观点独立撰述“柏杨曰”,使古今对话,思辨激撞,多方面、多角度解读历史事件。随文夹注历史典故、文化常识,标注今地名,帮助读者零基础读懂浩瀚巨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诚意推荐。
柏杨
·史家名著
·732万字
会员
資治通鑑·繁體豎排版(胡三省注)294卷全(資治通鑑 胡注繁體直排本)
資治通鑑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前後共1362年。凡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二十五萬余字(胡注版約六百萬字)。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冊」,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鄒寰宇 (宋)胡三省輯注 (宋)司馬光編集
·史家名著
·567万字
会员
资治通鉴(全四册)
《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司马光编著
·史家名著
·312万字
会员
左传纪事本末(全三册)
《左传纪事本末》,清高士奇(1645—1704)撰。撰著者从《左传》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记载中,总结提取了五十三个重要史事,纂辑为五十三卷。每卷以一个历史事件为中心,每事又按年月顺序加以纂辑。其中涉及周的事项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一卷、列国一卷。除传文之外,还增加了“补逸”“考异”“考证”“辨误”“发明”五项注文以及高士奇本人的历史评论。每事首尾完备,展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篡弑谋立、公族兴废和卿大夫执政等重大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对于研究历史的学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了解春秋历史脉络的入门书。
(清)高士奇撰
·史家名著
·115万字
会员
三国志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所撰,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南朝宋裴松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晋)陈寿 (南朝宋)裴松之
·史家名著
·85.6万字
会员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全两册)
章学诚《文史通义》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集大成之作。章学诚生前寥寥,著作由友人王宗炎代为编次,传世版本编次、篇数相差巨大。仓修良先生积三十年之力打捞章氏遗文,编成《文史通义新编新注》,较之目前流布最广的叶瑛本《文史通义》,多出了176篇,堪称章氏功臣。《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在充分吸收胡适、钱穆等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考订了《文史通义》所收篇目的成书年代,为我们深入了解章学诚学术思想演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清)章学诚 仓修良编注
·史家名著
·71万字
会员
武田信玄:风林山火(上下全集)
《武田信玄:风林火山》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新田次郎以日本战国时代的“拿破仑”、“战国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为主人公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狂飙的日本战国时代,二十岁的青年英豪武田信玄,在家老和百姓的支持下,兵不血刃地放逐了暴虐无道的父亲。年轻的脉搏里充满了欲望与野心。自立为甲斐国主的他,随即以雷霆万钧之势进攻信浓。他努力开疆拓土,四处征战。他的军旗上写着孙子的名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旌旗所指,战无不胜。平定信浓之后,信玄梦想着挥军西上,直入京都,但宿敌上杉谦信始终牵制着他,于是甲斐之虎只好与越后之龙在川中岛展开对决。川中岛大会战获得胜利的武田信玄,一步步走向号令天下的大道。甲州、信浓全域已入版图,雄霸一方的武田信玄不幸病魔缠身。但数十年的梦想支撑着信玄,他还是参拜了亲人的坟茔,辞别了心爱的妻妾,踏上西上的道路。这是一代名将的最后一搏。可惜在最终的胜利即将唾手可得时,信玄无端地被病魔击倒,只能遗憾地将目光望向近在咫尺的京都。新田次郎根据大量的历史考证和传说,融合自己的想象,对武田信玄的一生进行了还原与再塑造,将信玄一生中“放逐生父信虎、川中岛之战、平定长子义信叛乱、三方原之战”四件大事在“风”、“林”、“火”、“山”四卷中娓娓道来。《武田信玄:风林火山》气势恢宏,构架精妙,令人一开读就难以释卷
(日)新田次郎
·史家名著
·70.4万字
会员
熊逸:纸上的精神旅行(春秋大义+正义从哪里来)
得到“熊逸书院”主理人作品集,共两册。《正义从哪里来》:贪欲、暴力、腐败……谁偷走了我们的正义?大到战争、社会争端,小到人际纠纷、伦理问题,这是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所以从古至今,人们是如此渴求着正义,有关正义的问题也一直深深困扰着最杰出的才智人士。但是从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到西方世界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正义的观念一直是混沌的、模糊的。熊逸围绕正义话题,分章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要幸福还是要公正,何谓正义,自由意志的两难,原罪的两难,康德的失误,伟大的嫉妒心……他以缜密的思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代表哲人的相关思想,比如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还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蒙田、斯宾诺莎、卢梭、亚当·斯密、罗素、康德、哈耶克、弗洛姆、罗尔斯等;并列举大量历史案例和文学经典,层层深入,探讨何谓正义、正义从何起源及如何实现正义。这部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以通俗生动甚至带有文学意味的语言,带我们进入一个精心布局的智力迷宫,在与各位先哲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思辨的快感与智慧的启迪。《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春秋》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尊为政治哲学的至高圣典,并被认为是唯一由孔子亲手编撰的儒家经典。但《春秋》以微言大义暗藏褒贬,是非常费解的,尤其是经过历代经学家的解读变得越来越芜杂。那么《春秋》以及相关经典是如何在两千年专制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甚至呼风唤雨的?一贯被当作中国精神的春秋大义,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熊逸从唐朝一桩谋杀案讲起,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案例,运用翔实考据和缜密逻辑,一层层揭示了上溯至春秋时代的中国经典文化,包括《春秋》“一经三传”、《论语》《老子》等,是如何在皇权政治下被扭曲成了权力的工具的。熊逸对数千年的史实和典籍信手拈来,并让帝王、圣贤、权贵、武将、文士等不同时代的人隔空对话,他也在其中嬉笑怒骂,行文充满真知灼见,文风轻松幽默。当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时,一根绵延两千多年的线索逐渐纤毫毕现。
熊逸
·史家名著
·63.7万字
会员
吴晗讲历史(套装共4册)
《吴晗讲历史(套装共4册)》包括《明史简述》《读史札记》《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在这里,你能收获读史的全新方法:历史一点也不枯燥:不仅有新奇的史实,更有许多潜藏的蛛丝马迹等你去探寻。历史到底该怎样读?一代历史大家吴晗用全新的读史方式告诉你:原来,历史也能像推理小说一样,在蛛丝马迹之下探寻被掩盖的真相!吴晗用崭新的史家思维改造传统的“史论”文体,以犀利的笔锋为你揭露:读史绝不是简单的猎奇,而是要在史料的层叠下,探寻历史与现实的共同之处。
吴晗
·史家名著
·60.4万字
会员
左传(全二册)
《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增多27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亦有很高的成就。
(战国)左丘明 (西晋)杜预集解
·史家名著
·58万字
会员
战国策(全二册)
《战国策》简称《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西汉刘向进行了整理,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删去重复,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今名。这部书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各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生动流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汉)刘向集录 (南宋)姚宏 鲍彪等注
·史家名著
·51.1万字
会员
彩色图解史记(彩图精装)
内容经典,体例科学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书中增设了导读、注释、译文、名句精解等辅助性栏目,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深入体味作品的内涵,方便快捷地掌握原著精华。图文全解,好读好看600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真实的历史博物馆,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
司马迁 郑晨
·史家名著
·50.7万字
会员
中国通史简编
本书由原始公社一直写到鸦片战争,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选择出真实材料,完整勾勒出古代人民的生活百态,全景概括了工农生产和赋税制度背后的经济问题,精准剖析了古代政治和军事的得失,清楚厘清了学术思想和宗教哲学的交锋与传承,此外还对文学、艺术、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独到精辟的分析。本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有趣好读,带领读者看清中国历朝历代文治武功成败兴衰的根源,透视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为现代社会发展注入鲜活的智慧。
范文澜
·史家名著
·49.9万字
会员
国史大纲(全2册)
《国史大纲》是一部中国通史,力求简要,举其大纲,删其琐节。在不到1000页的篇幅里,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又显示了作者驾驭繁复历史的伟力,整书纲举目张,简繁得当。《国史大纲》纵论中华传统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之演变发展,兼及中外形势,以求我国家历史之通贯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阐其一脉相承之统系,指陈吾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钱穆先生著述本书于抗战期间,在国家危亡中,读书人以笔为戎,以“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为著述之深厚根基,洋洋洒洒近80万言,荡气回肠,以激扬国人之民族精神,因应现实,更作为抗战建国之镜鉴。
钱穆
·史家名著
·41.2万字
会员
彩图全解资治通鉴(彩图精装)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在文学史上,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双璧”。全书卷帙浩繁,共294卷,300余万字,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民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的青睐,视之为必读之书。
司马光
·史家名著
·41.1万字
会员
上杉谦信:天与地
他,虽生于越后国守护代的尊贵之家,却不为父亲所爱;四岁失母,少年丧父,复被嫉妒的兄长敌视、迫害,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十五岁初次上阵,多次击退敌对势力的来犯,很快将国内豪族收伏于帐下。后又在追回信州豪杰失地的战争中屡见神勇,最终在镰仓八幡宫就任关东管领,威震天下。他,天生一副磊落胸怀,吸引了一批豪杰谋士和他一起打天下,并与当时的一代豪杰武田信玄爆发了日本战国史上最激烈、最悲壮的战争——川中岛合战。他,就是日本历史上少见的军事天才,人称“越后之龙”、“日本战国军神”的上杉谦信。本书作者日本历史小说巨匠海音寺潮五郎以恢宏而不失温婉的文学笔触,勾勒了一代战国名将的传奇人生,文笔洗练,刻画人物细致,战争场面大气,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日)海音寺潮五郎
·史家名著
·37.6万字
会员
全球通史4:欧洲(上)
《全球通史》为美国著名作家塞缪尔·古德里奇最负盛名的作品,曾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大众历史文化观,其影响力被认为与《常识》《瓦尔登湖》《联邦党人文集》等经典作品并驾齐驱。全书通过七大板块、五百零七章共六册的内容将世界自人类诞生至19世纪中期的全球历史详细生动地讲述出来。作者十分注重地理、历史知识的结合,将全球视角下不同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生活状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展现民族或国家发展、互动的历史视野和绣花针般的笔触,在呈现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全书没有采用一般的世界通史按时间段来分别讲述不同地区历史的方式,而是采用分地区讲述单个国家或地区古往今来的历史,这对入门级的读者而言,更容易清晰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不至于引起混乱。可以说,这部《全球通史》不仅显现了独特的全球性视角,还富于深刻性、独到性,是名副其实的具有全球眼光和智慧的通史巨著。
(美)塞缪尔·古德里奇
·史家名著
·37.3万字
会员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中国通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全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吕思勉
·史家名著
·36.3万字
会员
二十五史说略
本书全面、精练、准确地介绍二十五史中每部书的缘起、编纂始末、刊刻流布、内容特点、学术成就、思想影响、研究状况等各个方面;每篇中都有推荐参考书目,以期指示门径。本书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王钟翰、安平秋、黄永年、王天有等学术专家精心撰写的精准之作。李学勤赞誉到:“全书各篇,既有系统的叙述,又有独到的见解,在行文上更注意深入浅出,便利学人。”
王钟翰 安平秋等
·史家名著
·35.8万字
会员
武经七书(插图版)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以及军队建设,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25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必读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辟见解。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次出版,约请古文献学者与专家对《武经七书》全书作了注释与翻译,简注简译,辅助原文阅读,希望更多的读者能读懂、了解《武经七书》,把握中国兵书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骈宇骞 李解民 盛冬铃等译注
·史家名著
·35.6万字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