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首页
排行
分类
免费
我的
广场
人气
收藏
畅销
更新
字数
筛选
首页
>
小说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会员
明代文学文献与文学思想: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十届年会论文集
本书是从明代文学文献与文学思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十届年会的100多篇参会论文中遴选而成的,分为“文学文献研究”、“文学思想研究”和“文学史、文体和文本研究”三个部分,内容涉及明代文学研究领域多个前沿性话题,具有多元视角和方法论意识,旨在推动了明代诗、文、戏曲、小说研究与文本、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平衡发展。
左东岭主编
·文学理论
·45.7万字
会员
理论探析与文学研究:王建中文集
本书是一部学术论文选,兼顾理论批评和作家作品研究。书稿主要以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丁玲、冯雪峰、钱钟书、巴人、叶紫、朱自清、沈从文等现代文坛上的大家为切入点,研究作家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有思想创作综述,也有具体作品分析,以适应不同读者的研究或阅读之需求。作为地方性的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不能不关注东北解放区文学乃至东北沦陷区文学。因而,书中所收文章中有相当比例是对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东北作家如萧红、萧军、周立波、梁山丁、罗麦、田贲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东北沦陷时期的作家作品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以往某些错误观点给予辨证,恢复他们在文学史上的本来面目。这不但填补了该项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也体现出书稿的地方特色。这些成果,对于大学文科教学、特别是中文系师生的讲授与学习,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作为学术交流,也有益于文学研究者相互间的借鉴、启迪或争鸣。
王建中
·文学理论
·40.3万字
会员
《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和实践
本书主体部分共分四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察《文心雕龙》在骈文理论和骈文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
于景祥
·文学理论
·36.4万字
会员
词中老杜周邦彦研究
周邦彦其人其词,历来是词学研究的“显学”之一,在词史上具有集其大成、承前启后的崇高地位。近代词学大家郑文焯、王国维等更是将周邦彦拟诸“词中老杜”,足见其人在词史上地位之崇。《词中老杜周邦彦研究》一书分别从周邦彦词作编年、词集的整理传播与文学评价、思想意趣、词学法度与审美规范、艺术风格创新与哲学意义、词史定位与影响等向度切入,梳理了两宋词学词风的发展流变,探究词体与其他文体(特别是诗歌)、哲学思潮的关系,进而论述清代及近代阐释经典的理论建构、治词方法的现代转型,为周邦彦与其词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多维、开阔、立体的视野。
孙虹 孙龙飞
·文学理论
·32.1万字
会员
后现代的现代性:当代理论与文学的转向
本书分两编。上编“现代性隐忧”内容包括:“替代与补充:从后现代到现代性”“文学的韧性:历史化与个人记忆”“鬼影底下的历史虚空”“多义的记忆:历史“回归”或者在别处”等。下编“后当代幻象”内容包括:“记忆的解脱:‘私密’与历史陷阱”“重写故乡与后现代的恶之花”“新新浪漫主义:后现代的变形记”等。
陈晓明
·文学理论
·28.5万字
会员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思想界和文学史上成绩与影响最为卓著的人物当推梁启超。1929年1月,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文化巨匠溘然长逝,国内文化名流追忆他襄助变法,历经成败风雨的一生,最为推重的是梁氏以书生救国,以文学新民的功绩。梁启超是中国二十世纪初思想启蒙运动的主将和文学界革命的陶铸者。本书包含了“梁启超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文界革命与新文体”“诗界革命与新派诗”“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戏曲界革命与改良新剧”“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翻译”“文学界革命与‘五四’新文学”等六个章节,全面的呈现了梁启超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变革。
关爱和等
·文学理论
·29.4万字
会员
海明威之“渔”与男性气概
西方语境中的“渔”行为不是一般的渔民生计,而是一种具有男性英雄文化内涵的性属行为。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经典叙事文本都使用“渔”行为来表征英雄人物的男性气质。本书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了西方“渔”行为所承载的文化记忆。本文也从性属研究的角度入手,以现实世界中的海明威现象及文本世界中的海明威现象为例,系统论证“渔”行为的西方文化内涵对于美国男性气质研究的重要意义。
周峰
·文学理论
·15.6万字
会员
朝向诗的未来
走近诗人,亦即走进诗歌现场。本书是诗人与批评者的深度对话,是十位当代诗人个体诗歌史的回首,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发展的小结,以及朝向诗歌未来的远眺。本书访谈者本身为诗歌研究者,对于书中所涉诗人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每位诗人身世处境和创作风格不一,无论是台湾教父级诗人杨牧,还是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陈东东,还是尝试于诗歌剧场化实验的周瓒,皆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表面上看,这是十位诗人的访谈,但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也可以视作当代诗歌史的另一种呈现。
翟月琴主编
·文学理论
·14.4万字
会员
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文学叙述
本书全面考察了晚清至五四期间女性身体在中国走向民族国家的进程中被社会话语想象、建构的历史过程,对晚清新小说与五四小说中女性身体的隐喻叙述机制和叙事形态做了具体深入的文本分析,全方位呈现了女性身体与国家、民族、革命、启蒙、科学等话语伴生与交互的复杂面相,也揭示了女性从对象化客体进而实现主体建构的历史、文化与文学意义。
程亚丽
·文学理论
·27.3万字
会员
初期白话诗选三种
新诗选在现代白话新诗传播和经典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已知最早的新诗选集《新诗集(第一编)》出版于1920年1月,比胡适《尝试集》早两个月。相较于个人诗集的出版,集诸家新诗的各种“新诗选”不仅在当时文坛影响深远,其研究价值更值得当今学者重视。然而,早期白话诗选尚属稀缺文献,除少数诗歌文献专家外,大多数读者都不曾得见。《早期白话诗选三种》包含《新诗集(第一编)》(新诗社出版部1920年1月出版)、《分类白话诗选(一名:新诗五百首)》(上海崇文书局1920年8月8日出版)和《新诗年选(1919年)》(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8月出版),这三种诗选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白话诗选,其选取的对象正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这三种文献对诗歌爱好者及现代文学研究者重新认识早期白话新诗大有裨益。为方便读者计,本书将原著繁简转化的同时重新进行整理编排,在遵守新出版规范的同时尽可能的原文原貌呈现这三种诗选以飨读者。
周文
·文学理论
·15.4万字
会员
赋学讲演录(三编)
本书根据主讲人教授“中国赋学研究”课程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是继初编、二编各十讲之后的新十讲:辞赋讽谏、六义入赋、赋迹赋心、赋体丽则、曲终奏雅、古诗之流、不歌而诵、体物浏亮、祖骚宗汉、赋兼才学。主讲人针对辞赋艺术的主要特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初编偏重赋学知识、二编偏重赋学体类的基础上,选择辞赋研究中的重大理论范畴进行讲解与辨析,生动活泼地再现了赋学的历史与批评。本书在总结古代赋学理论方面,以广博的视域、深邃的思考,既拓开其理论内涵,又把握住关键转折,形象地展现出辞赋的历史与批评。在解析赋论范畴的过程中,主讲人以诙谐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细腻的释解,期望达到古今贯通、雅俗共赏的学习效果,带来悦读经典的理趣。
许结讲述 蒋晓光整理
·文学理论
·29.2万字
会员
中国文学史纲·宋辽金元文学(第四版)
《中国文学史纲》勾勒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史实、重要作家、重要文学流派、重要文学成就,编著者均为著名文学史家。与一般中国文学史详细叙说的写法不同,纲要旨在简明扼要地对文学史作系统概述,突出文学史上的重点现象,便于读者掌握,是中国文学史最好的入门书。本书是四册中的第三册,为宋辽金元文学纲。
李修生
·文学理论
·19.6万字
会员
叙说的文学史
本书运用叙述学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讨论文学史的性质、结构、叙事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地说,这部著作将分为七章:第一章梳理并讨论已有的学术成果(如艾略特、韦勒克等人的文学史观,以及西方对文学史写作的讨论);第二章将讨论文学史的虚构问题及其表现形式;第三章讨论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及其伦理关系;第四章讨论文学史中的“秩序”问题;第五章讨论文学史的表现叙述问题;第六章讨论文学史的三重世界及其叙事模式。另外,最后一章是结论,作者将在这一章中归纳总结论述的主要观点、方法等。
乔国强
·文学理论
·20.3万字
会员
文学本质与审美本质
董学文教授长期致力于文学本质、审美本质的研究。在《文学本质与审美本质》中,他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文献,秉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对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以及文学与审美、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做了严谨而深入的论述,对“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存在论”等美学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文学本质与审美本质》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董学文
·文学理论
·28.9万字
会员
既非财产、也不容占有:克拉丽莎对男权的抗争
《克拉丽莎》是18世纪英国小说家塞缪尔·理查逊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篇幅最长的小说。目前国内关于《克拉丽莎》的专著仅有一部,研究理查逊的专著也为数不多,本书广泛参阅英美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克拉丽莎》的悲剧小说特性进行了界定,并揭示出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哈娄家族财产婚姻观。本书对评论界有关《克拉丽莎》的相关争议进行了回应,尤其是就女主人公性格弱点和拉夫雷斯的性格复杂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李菊
·文学理论
·4.3万字
会员
杜诗与朝鲜时代汉文学
杜诗在东亚汉文化圈的中日韩三国被确立为文学典范,其刊印、翻译、注解、编选、阐释、评论等构成了系统严整的“杜诗学”;对杜甫的研究评价、对杜诗的阅读、阐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就朝鲜汉文学而言,这一杜诗阅读网络中留下的文字达二百多万字,其中评述文字一百多万字,次杜、集杜、拟杜等作品有七八十万字。面对如此多的文献资料,本书的方法是先进行全面考察,再选择网络上的一个个结点具体分析探讨;对这些结点的选择,有的是因为它们至关重要、影响深远,有的是因为它们个性鲜明、独立特行;而对具体结点的研究,又是为了更好地反观网络全貌,并提供方法的借鉴。
左江
·文学理论
·25万字
会员
西夏译华严宗著作研究
本书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黑水城特藏中选取了五部华严禅宗著作作为解读,解读依据的西夏原件是蒋维崧、严克勤根据中俄双方合作协议于2000年在圣彼得堡拍摄的照片。本书对每件文献的解读分为释读、译文、注释三部分。并对各部分西夏原文一律予以标点及分段。释读采用西夏录文、拟音、汉文对译和译文四行对照。
聂鸿音 孙伯君
·文学理论
·14.1万字
会员
中外文论(2020年·第2期)
本书设文化传统与现代性转化、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本批评、译文五个栏目,收录了《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朱光潜诗学建构的重要意义》《论艺术真实》《文学经典及其经典化》《从题画诗和咏画诗看赵朴初对绘画的诠释》《什么是批判》等文章。
高建平 丁国旗主编
·文学理论
·27万字
会员
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综论
本书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的宏观考察,探讨其发展演进规律以及与当时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层联系,发掘其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文体的发展及其所蕴涵的精神内核。其中战争诗部分系统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战争诗的发展、走向与流别特征;战争文部分考察了论战文的政治诉求和文化心理,探讨了檄文的文体功能、内容表达模式以及特殊文体体制,对武功赋的渊源、创作以及题材流变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讨论。
宋雪玲
·文学理论
·25.3万字
会员
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本书立足于新世纪大文化环境的背景,对百年来中国新诗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反思,并对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予以探讨;对中国新诗的传统、中国新诗理论的基本品格、中国新诗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转型加以阐述;对相关的理论流派、有代表性的诗歌评论家和诗歌理论著作加以评述;并结合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的写作,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进行梳理,对其中涉及的理论性问题予以关注;同时还把眼光投射到当代诗坛,考察当下中国的诗歌生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诗歌现象予以追寻与剖析,并介绍了吴思敬先生与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的学术情缘,以期引起大家对新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吴思敬
·文学理论
·26.4万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