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首页
排行
分类
免费
我的
广场
人气
收藏
畅销
更新
字数
筛选
首页
>
小说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会员
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
《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的任务仅在于描述:描述两个文学幽灵跨越几个世纪的门槛,从西方走到东方的故事;描述东、西方各国作家怎样出于对人类(首先是知识分子)某些重大精神命题的共同关怀,按照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自己所处时代的要求,以及个人精神气质的特点,一面接受前人思想、艺术成果,一面又丰富与发展前人的思考,有如思想与艺术接力棒的相互传递,共同创造了两个世界文学的不朽典型的故事。
钱理群
·文学理论
·22.5万字
会员
金元诗学理论研究
本书从大量的诗学材料入手,运用历史与逻缉相统一的方法,对金元两代各家各派诗论作了合理的归纳与阐释,清晰地梳理出金元诗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材料翔实,论证充分,阐释精到,既有宏观阐发,又有微观考察,显示出作者厚实的文献功底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有些章节发前人所未发,皆有助于金元诗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掘。
文师华
·文学理论
·18.8万字
会员
杏坛春晓
本书是湖北省教育工会委员会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的“我与我的书”征文活动的结晶,汇集了获得一等奖的部分佳作,共120篇。是我们的教师读书、思考、写作的见证,应该说是教师们热爱教育、热爱读书、热爱学生的心灵之杰作。
王祖琴
·文学理论
·31.8万字
会员
“诗教”传统的历史中介: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
本书着重研究梁启超“新民”文学启蒙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之间的发生学关系。作者从梁启超政治启蒙的整体文化视野出发,探讨其以文学作为启蒙方式的话语逻辑、话语形态、话语内涵和话语价值导向,是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的,旨在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内在的“教化”逻辑,并确认梁启超文学启蒙话语作为古典“诗教”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中介的重要意义。
郑焕钊
·文学理论
·17.7万字
会员
季镇淮文选
《季镇淮文选》内容简介:季镇淮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成就卓著。其关于司马迁、韩愈与近代文学的诸多著述在学界尤具影响力。本编精选代表性论文、学术随笔、评论、学者传记19篇,以期全面展现其学思历程。
季镇淮
·文学理论
·18.7万字
会员
沈寂人物琐忆
这是继2015年出版《昨夜星辰》之后的续集。在这部专著中,沈寂先生以自己鲜明而一贯的纪实风格,从电影而扩展到文学、美术、戏曲等领域中的人物轶闻故事,可谓亲历亲见,读来十分亲切。在写作上,作者以口述式的口语回忆形式,或详尽展开每一位涉及人物的人生道路与文艺生涯,或截取片断,从一个侧面来写出他们的性格和遭遇。他将故友鲜为人知的往事娓娓道来,具有史料性、可读性,是一部难得而鲜活的文艺交往录、回忆录,弥作珍贵。
沈寂
·文学理论
·17.9万字
会员
刻在灵魂深处:80年代之北大记忆(上、下)
从思想到行动,从科学到文学,从人性的张力到民族性的解放,80年代之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作为那个年代最年轻、最热血、最激情的亲历者,80年代北大青年们的思想与生活、理想与现实,毋庸置疑都是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本书选取北京大学这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最前沿的窗口,结集一百余篇80年代北大青年的回忆文章,希望藉此以小见大地反映中国社会的整体风貌。是一部有活力、有内涵、有深度的纪实性青春文学。
阿忆
·文学理论
·47.6万字
会员
中国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现代转型:1898—1927
本书致力于研究中国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在晚清至五四时期的转型因由、转型面貌及转型路径。除对清末民初与五四时期家庭伦理观念的具体变化进行细致梳理外,本书还对这一时期小说中的家庭伦理书写做了详细的对比式考察,以便更宏观而深入地理解这三十年间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叙事发生了何种嬗变,明确其间的承传与变异、温和与激进、新与旧杂糅的复杂状态,从而审慎地考量家庭伦理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
杨华丽
·文学理论
·30.7万字
会员
率性而读
享受阅读,深入思考,率性而读。作者吴锡平,有较高的人气和知名度,在读书圈里有一定的地位,此书为近年来作者曾公开发表的文章合集,有一定的水平和知名度。作者文笔辛辣,对许多社会现象充满了深思,富有哲理,对启发人思索大有裨益。同时文字优美,读来不觉晦涩难懂,便于向大众推广。
吴锡平
·文学理论
·17.4万字
会员
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人文素质规划教材人文艺术欣赏
《人文艺术欣赏》是高职类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涵盖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这五个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领域。每个篇章既精选了优秀作品,进行“经典赏析”,同时也链接了相关基本知识,如该艺术领域的发展史,该艺术形式的主要审美特点和欣赏要素等,最后还提供了学生进行练习的“思考与实践”内容。《人文艺术欣赏》的内容编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能力水平实际,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有利]: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
李双芹
·文学理论
·17.9万字
会员
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
中国翻译文学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时刻进行着频繁而密切的互动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本书以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发展为线索,从翻译学和比较文学的视角,分文学与文化两个层面,描述了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社会文化的互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以及中国翻译家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的互动,从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
李琴
·文学理论
·17.7万字
会员
内论怀古:内经逐句
很多人希望能够从黄帝内经中获得养生的秘钥方法和健康指导。内经逐句通过对这本中医经典之经典的逐字逐句阐述,让那些零基础的普通人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从前高深莫测的道理,绕过艰涩的文字障碍,直达道理精髓之所在。
李国栋
·文学理论
·51万字
会员
六朝送别诗研究
《六朝送别诗研究》以六朝送别诗为研究对象,在定义送别诗为与送别事实或别离情怀相关诗歌的基础上,辨析《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的送离、留别诗作,梳理正史送别赋诗的史实,从《诗经》《楚辞》与“苏李诗”、秦汉别歌中追溯六朝送别诗的源头,按照魏晋发展期、刘宋齐梁的鼎盛期、陈隋的转折期三个阶段阐述六朝送别诗史。坚持文本细读法从内部发现六朝送别诗体式的新变、写作要素的嬗变、结构安排的规律与意象设置的特点;同时注重考镜诗歌本事的外部研究,从送别角度透视中古文人生活,阐释六朝送别诗中时间、空间的文化意义。能够做到释名章义以明确研究边界,原始表末以呈现类型诗史,述论结合以掘进研究深度。《六朝送别诗研究》揭示六朝已经涌现一批成熟的送别诗,是中国送别诗史的个繁盛期。
叶当前
·文学理论
·33.5万字
会员
北美新移民文学30年
北美新移民文学在“移植一本土化一落胜流”三十余年历史流变的脉络中,从最初主要再现新移民异域生存、故国乡愁进入对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反思,始终坚持追踪新移民主流的心灵演变,跨越文化的藩篱表现个体在极致环境下的生存体验和普遍人性,具有跨文化、跨族裔、多元共存的特点。从“边缘人”到“世界公民”,北美新移民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形成对中西文化的双向认同,建构起一种跨越国族的新型文化身份,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参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重建、确立文化身份呈现了一种可能性的范本。
汤俏
·文学理论
·18.2万字
会员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作者是当代中国研究现代通俗小说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从作者几十年来对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研究体会出发,以问题的方式简明扼要地切入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多个关键问题,并对之进行了通俗生动的思辨与阐述,很多论述令人耳目一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的内容展示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汤哲声
·文学理论
·17.2万字
会员
深进与超越:当代学者论中国古代文学
《深进与超越:当代学者论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31篇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近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各位学者对自己所耕耘领域中学术问题的深进,或者是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是对老问题提出新见。同时,它们又体现了各位学者在方法和视野上的思考和拓展,或者是对前辈方法的继承,或者是对新方法的思考和运用,显示对前辈学者的超越,乃至对自我研究的超越。论文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21世纪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高度和深度,也展示了一代学者的学术情怀和学术智慧。
朱万曙 徐正英
·文学理论
·53.5万字
会员
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镜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明危机与大众旅游的兴起造就了战后德国的中国旅行热,彼时的中国以其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吸引着诸多魏玛德国旅行者,并成为其游记书写的重要对象。本书以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书写为研究对象,探究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如何成为德国旅行者想象现代中国的媒介,并剖析其现代中国想象背后的德意志现代性想象。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书写一方面通过对中国现代性的正面想象与建构寻求有别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国家整合模式,另一方面,又以对中国现代性的否定性书写确证德意志现代性的优越性与进步性。从德意志民族意识发展史与德国现代化历史进程观之,这正映照出当时德国文化中矛盾复杂的现代性自我认同。
陈雨田
·文学理论
·12.5万字
会员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性别叙事
本书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代表性的小说文本为对象,采用以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主义叙事学为主导的批评方法,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叙事与性别的关系进行探讨,意图打通文学研究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通道,从而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有所助益。
降红燕
·文学理论
·19.5万字
会员
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文学叙述
本书全面考察了晚清至五四期间女性身体在中国走向民族国家的进程中被社会话语想象、建构的历史过程,对晚清新小说与五四小说中女性身体的隐喻叙述机制和叙事形态做了具体深入的文本分析,全方位呈现了女性身体与国家、民族、革命、启蒙、科学等话语伴生与交互的复杂面相,也揭示了女性从对象化客体进而实现主体建构的历史、文化与文学意义。
程亚丽
·文学理论
·27.3万字
会员
《世界文学》中的美术:从老《译文》到《世界文学》
老《译文》的“终刊号”和“哀悼鲁迅先生逝世专辑”,其中黄源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创办《译文》的情况,对于我的研究,以及我国期刊史研究和广大读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此书精选了《世界文学》近二百多幅不同时期刊登过的画作、外国文学插图,几乎将刊物近八十年的优秀图画集于一本书内。在国内的期刊界也是仅我们一家杂志能够做到。此书以插图的形式给爱好外国文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文字以外的欣赏方式。每幅插图又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对于爱好外国美术的读者,亦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了解到文学故事和背景。对于书籍装帧设计专业人士,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看出《世界文学》如何传承鲁迅先生重视文学作品插图的作用。
庄嘉宁
·文学理论
·10.7万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